![]()
主編下場拍短視頻,一會兒演起搞笑小品,一會兒在馬路狂奔,拿著雜志追著人推銷。這是最近文學期刊《作品》的短視頻內容。據《南方都市報》報道,這幾條略帶荒誕幽默、拍攝并不考究的視頻征訂廣告,近期在朋友圈成為爆款,點擊量已突破10萬+。
![]()
《作品》視頻號截圖
不少網友為出鏡的主編點贊:“能為自己的雜志如此奔跑,刊物的質量一定差不了!”也有人從中讀出一絲辛酸,紛紛留言感嘆文學刊物是否正面臨生存困境。不過根據報道,出鏡的主編王十月表示,《作品》雜志屬于公益類事業單位,并無創收要求,之所以進行短視頻營銷嘗試,是希望在新的傳播環境下重塑影響力。
其實,《作品》的“破圈”并非個例。當“高冷”的文學遇上流量,很多雜志選擇主動走向讀者。最近,《花城》雜志的男性小編在視頻號里“翩翩起飛”,全力推銷自家雜志。而文學期刊通過互聯網出圈,過往也有不少成功案例。2024年2月28日晚8點,作家余華、蘇童與《收獲》雜志主編程永新走進某網紅直播間,直播時長兩個半小時。當晚共售出《收獲》2024年全年雙月刊7.32萬套、長篇小說季刊1.5萬套,實銷售額達1468萬元,幾乎創下文學期刊銷售的歷史紀錄。
嚴肅文學期刊能通過短視頻出圈獲得流量,恰恰說明文學在當代并未失去價值,只是傳播渠道發生了變化。文學從不是束之高閣的孤品,讓更多人看見,才是它最好的生命力。當讀者流向互聯網轉變為用戶,雜志更需要轉變心態,到社交媒體上尋找訂戶。文學的內核是精神共鳴,而互聯網只是搭建了更高效的共鳴橋梁。
對文學期刊而言,通過創意視頻出圈不僅是為了征訂雜志,更重要的是如何將“一時流量”轉化為“長久熱愛”。《花城》雜志的視頻號《花城文學課》通過講解文學知識吸引用戶,用專業內容留住粉絲;還有不少期刊選擇與網紅讀書博主合作,開拓更多線上渠道,接觸更廣闊的讀者群體。用短視頻出圈只是第一步,讓文學真正扎根在用戶心中,才是長久之計。借助出圈短視頻只是一個開始,互聯網豐富的內容渠道,正亟待傳統文學期刊去創新探索。
互聯網話語喧囂、短視頻霸屏各大平臺的當下,文學期刊若能找準自身獨特定位,就有機會在網絡空間站穩腳跟。作為文學的重要載體,期刊依舊能為普通人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滋養和深刻的情感體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