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尉犁縣東南90公里的荒漠深處,一座修筑于一處大型紅柳沙堆上,唐代烽燧遺址。
這里不僅出土了國內數量最多的唐代文書,更再現了1200多年前,戍邊將士的真實生活。
2019年至2021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系統性發掘,結果震驚學界:
累計出土文物1450余件,其中文書達883件。
包括紙文書、木簡、帛書等多種形態,內容涵蓋軍事、生活、文學、法律等方方面面。
![]()
這座烽燧也因此連續三年入選“考古中國”重大項目、2020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和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荒漠中的唐代烽燧,結構完整震撼
克亞克庫都克烽燧,位于孔雀河北岸一處紅柳沙堆上,始建于唐代長壽元年(公元692年),廢棄于貞元六年(公元790年),沿用近100年。
烽燧平面呈方形,立面為梯形,殘高5.6米,由土坯夾蘆葦草壘砌而成。
沙堆頂部東側為烽燧本體,西側有三間房屋,面積約80平方米,內有涼炕、灶址、柱洞等生活設施。
![]()
周圍還發現木柵欄、水塘、踏步、灰堆等遺跡,構成一處功能齊備的綜合性軍事設施。
883件文書出土,內容震驚學界
遺址中出土了883件文書,是國內遺址出土,唐代文書數量之最。
其中包括:
軍事文書:戰報、軍令、巡查記錄、武器申領、戰馬病疫處理等;
文學作品:《游仙窟》(國內最早實物)、《韓朋賦》《孝經》《千字文》等;
![]()
私人書信:將士家信、借貸契約、祿命書、佛經等;
木簡實物:首次發現“計會交牌”“平安火”“都游弈”等巡檢制度記載。
這些文書九成以上為漢字書寫,紀年明確,出現“先天”“開元”“天寶”“至德”等年號,證明漢字,是當時西域官方通用文字。
稻米、葡萄酒、野生動物:戍邊生活不簡單
多學科分析顯示,戍邊將士的飲食豐富多樣:
![]()
主食:水稻、青稞、大麥、小麥、粟、黍等;
果蔬:桃、杏、棗、蔥、甜瓜、西梅等;
肉食:馬鹿、黃羊、野豬、野兔、魚等;
飲品:葡萄酒(殘留物發現丁香酸成分)。
甚至還在灰堆中發現了人和狗的糞便樣本,堪稱“千年生活直擊”。
“樓蘭路”防線:唐代西域鎮防體系浮現
文書表明,該烽燧為唐代“沙堆烽”故址,也是一處“游弈所”治所,屬于焉耆鎮東境軍事防線——“樓蘭路”上的基層軍事管理機構。
![]()
新發現“掩耳守捉”“焉耆守捉”“臨河烽”“馬鋪烽”等軍事機構,以及“樓蘭路”“麻澤賊路”等防御線路,均不見于史書記載,填補了唐代焉耆鎮軍防體系的空白。
遺址中還出土了用焉耆文書寫的紙文書和木簡,說明當時不僅有來自中原的漢兵,也有當地蕃兵蕃將參與戍守。
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形成對中華文化的深刻認同。
結語:烽火雖熄,文脈未斷
克亞克庫都克烽燧的發掘,不僅再現了唐代戍邊生活,更證明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它生動詮釋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形成過程,為當今“一帶一路”倡議下的邊疆治理提供了歷史參照。
而那些曾被將士們握在手中的《孝經》、寫下的家信、飲過的葡萄酒,至今仍在無聲訴說著:邊塞雖遠,家國同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