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朝美食 圖源:AI生成
▲唐代仕女
唐朝富足,“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有這個條件,啥都好說,所以唐朝人在嘴上是不虧的。
![]()
![]()
一切面食都叫餅
唐《因話錄》說“世重餅啖”,意思說唐人主食是餅。不是說唐朝人天天都在抱著餅子啃。實際上,除了面糊糊,唐朝人把一切面食都叫餅,什么蒸餅、湯餅,這餅、那餅。也就是說,在唐朝,面條叫餅,饅頭叫餅,包子叫餅,餅也叫餅,統統都叫餅。
《水滸傳》里武大郎叫賣“炊餅,炊餅”,雖是宋朝故事,實際情況和唐朝也差不多,賣的其實是饅頭。唐朝的饅頭不叫炊餅,叫蒸餅,又稱籠上牢丸。唐朝的蒸餅可以為純面,也可以加豬油,可以加蔥和肉為餡料,那就是包子了。《朝野僉載》上說,小販常以小車推蒸餅賣之,為大唐街市一景。
![]()
▲西安街邊小吃店的蒸饅頭 圖源:圖蟲創意
武則天時的官員張衡就愛吃蒸餅。本來他再努力一下就要升官了,但節骨眼上被彈劾,原因是他在路邊攤位買了蒸餅,行而食之,不重禮儀。張衡因此斷送了大好前途。
還有個叫劉晏的官員,冬日上朝,冷啊,見到路邊熱騰騰的蒸餅,不能自持,買來要吃。他吸取張衡的教訓,“以袍袖包裙帽底啖之”,邊吃邊賣嘴:“嫽得很,嫽得很,蒸餅就要趁熱吃。”
![]()
▲西安西羊市回坊街的馕餅 圖源:視覺中國
胡餅可以理解成馕或者芝麻燒餅,是烤出來的。由胡人從西域傳入,所以叫胡餅。唐朝人可愛吃胡餅了,隨處都是胡餅鋪子,花樣也多,其中有一種叫“古樓子”,“古樓”就是“轱轆”,大如車輪,故名。以牛油拌羊肉為餡,再加椒豉制成巨餅入爐烤制。半熟即食,非常美味。
各地胡餅各不相同,其中長安胡餅最為講究,所以有詩云:“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
安史之亂,唐玄宗倉皇西逃,跑到咸陽集賢宮時,餓得不行了,宰相楊國忠跑到街上買來了胡餅給皇上充饑。倉促之間,沒啥吃了,只能吃胡餅,可見胡餅多么普及。
鑒真和尚東渡日本,準備的干糧就是兩車胡餅,只因胡餅干燥耐儲存。
![]()
▲西安特色臊子面 圖源:視覺中國
湯餅是面條,湯里煮出來的。“雞省露濃湯餅熟”,唐朝人一大早就要吃湯餅哩。到了六月六,七月七,也少不了要呼嚕呼嚕咥一碗。涼快時吃熱湯面,天熱了就吃冷面。冷面如槐葉冷淘,將槐樹葉榨成汁和面做面條,出鍋后過涼水再食用,一個字,爽。
唐人重陽節必須吃湯餅。李頎有詩“湯餅茱萸香”,那天講究吃湯餅、插茱萸。此風俗如今已經斷流。
唐人生日宴會也要吃湯餅,取其年壽長長久久。此風俗流傳至今。
對了,在立春日那天,唐朝人家家戶戶吃春餅。以麥面蒸成或烙成的圓薄餅裹菜肉而食用。此風俗也是流傳至今。
![]()
▲春餅 圖源:視覺中國
![]()
![]()
唐人的菜籃子里有什么
除過面食,唐朝人也常吃稻米。稻米多香啊,粟米飯和黍米飯等雜糧飯那時候已經漸漸不受人待見了。大量南方稻米運往北方,成為唐人的常食之物。那時長安多水地,也產米。
在唐代,米有各種吃法。
青精飯是一種用南燭樹葉的汁液浸黑的米蒸成的飯,其色如青,故名青精飯或烏飯。杜甫給李白的詩里就提到過:“豈無青精飯,令我顏色好。”唐朝人覺得青精飯是一種健康食品,甚至覺得吃了能成仙——這就夸張了。
![]()
▲青精胡麻飯 圖源:視覺中國
團油飯是用煎蝦、魚炙、鴨鵝、豬羊肉、雞子羹、蒸腸菜、姜桂等合制而成,為富貴人家婦女生產后的營養餐。
王母飯類似今日的蓋澆飯,下面是米飯,上面覆淋著醢。醢是什么東西?就是用雞蛋、肉等食材制成的醬。
荷包飯以香米、雜魚肉等用荷葉蒸成。柳宗元有“綠荷包飯趁墟入”的詩句。
米可以蒸飯,也可以熬粥。唐朝人常吃的粥有餳粥,加了杏酪和麥芽糖。加奶,為乳粥。茗粥則是摻了茶葉煮出來的。
唐朝官員在宮里有工作餐,由光祿寺統一供給。宰相盧澄習慣將三種粥,粟粥、乳粥和加了糖的豆沙粥合起來吃,于是粥呈三色。有人頑皮,做了個對子:王羹亥卯未,相粥白玄黃。
![]()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意圖,清石濤繪 圖源:視覺中國
唐朝人吃肉主要吃羊肉。牛肉吃不得,犯法,宰牛算是破壞農業生產。豬肉有,但不普及,吃法也單一,是煮了就蒜泥,如此而已。
唐朝的烹飪方法單調,基本就是煮、蒸、烤三種,炒菜要到宋代才有。所以唐朝人吃不上蔥炮羊肉之類的炒菜。吃羊肉,要么“羌煮”,要么“貊炙”。“羌煮”即為煮羊肉或涮羊肉。鹿肉也可以這么吃。“貊炙”就是烤全羊了,“全體炙之,各自以刀割”,想著都過癮。肥羊烤著吃是唐朝人的最愛,吃完要舔手指的。
在唐朝,雞鴨鵝等禽類有時是不算肉的。李世民要求御史出巡不能吃肉,怕把地方上吃窮了。御史馬周一下基層,天天吃雞,被上告了。李世民對此的回應是:禁吃肉,又沒禁止吃雞。
嗨,皇上不講理,找誰說理去。
![]()
▲西安永興坊 圖源:視覺中國
唐朝人羊肉吃膩了吃野味,逮了兔子吃兔子,打了狗熊吃狗熊,釣了魚吃魚。一盤白魚配一碗紅米飯,對于白居易來說,就很滿足,“魴鱗白如雪,稻飯紅似花”。如果魚夠新鮮,就吃“切鲙”,也就是生魚片,用點芥末醬調味。后來,這種吃法傳到日本去了,并被發揚光大。
有段時間,武則天讓全國人民吃素。這可夠嗆,因為唐朝人的菜籃子有些寒磣,沒幾樣菜吃。名臣魏征吃口醋漬芹菜就興高采烈了。西紅柿,沒有。土豆,沒有。洋蔥,沒有。辣椒,沒有……大白菜,當時叫菘,沒人愛吃,種植很少。菠菜當時叫波棱菜,剛剛引進過來,還是稀罕物,價格太貴,不能常吃。
常吃的是韭菜、冬莧菜和薤。唐朝人已經會反季節種植韭菜了,冬天都能吃上。冬莧菜和薤后世已經不大常見了,如今只在我國南方部分省市還有人吃。
![]()
![]()
蔬菜不夠,果子來湊
唐朝人吃飯,喜歡搭配果品。橘子、荔枝、枇杷、龍眼、梨、桃、棗、杏、李、櫻桃都是當時常見的果品。也有貴的,比如書上記載,洛陽白馬寺的石榴,一個值一頭牛。
唐朝人還喜歡吃點心,當時的人稱其為菓子。菓子除了好吃,還很雅致,擺著看也是好的,花樣多,名字也好聽,諸如滿天星、玉露團、紫龍糕、金鈴炙……這也傳到日本去了。
![]()
▲唐菓子 圖源:視覺中國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在唐朝,葡萄酒非常火。唐太宗就是葡萄酒愛好者,曾經親自監制,釀出了八種色澤的葡萄酒,“芳辛酷烈,味兼緹盎”。在長安和洛陽等城市,胡人開了許多酒家,有嫵媚的胡姬歌舞助興,李白等人最愛來這里喝西域美酒了。
除了酒,茶葉也在唐朝開始風靡全國。北朝時,嗜好奶類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習俗。而在唐朝的北方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茶圣陸羽就是唐朝人,寫了一部《茶經》。唐人吃茶和后世不同,是將茶和蔥、姜、棗、橘皮、茱萸等同熬而飲。
![]()
▲西安安仁坊遺址展覽館唐朝酒文化展品 圖源:視覺中國
從古至今,任何時候,吃得好的都是富貴人家。《酉陽雜俎》記載了當時長安城中權貴家族的私房菜,其中提到了蕭家餛飩、庾家粽子、櫻桃畢羅以及駝峰炙。
蕭家餛飩香,去掉湯汁里的浮油,可以煮茶,足見餛飩湯的清和鮮。庾家粽子美,白瑩如玉,估計是江米做的甜點。
會做櫻桃畢羅的韓約是誰呢?是名將軍,參與政變,一上場就緊張,大冬天汗流不斷,導致計劃敗露,死了上千人,自己也丟了性命。韓將軍心理素質不行,做起美食卻很行。他做的櫻桃畢羅,外皮熟了,里邊包著的櫻桃果醬顏色還是那么鮮艷。
啥是畢羅?畢羅源自波斯語,是由西域傳入的一種洋燒餅。唐代長安有許多經營畢羅的食店,有蟹黃畢羅、豬肝畢羅、羊腎畢羅等。唐代“貴人御饌,盡供胡食”。胡食在漢魏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后,至唐最盛。
![]()
▲唐代墓葬壁畫《野宴圖》
還有一個將軍,叫曲良翰,善烤駝峰。鄙人在小視頻上見過一些美食主播烤駝峰。那東西和羊尾一樣,都是大塊的脂肪,一烤吱吱冒油,不加大量的佐料根本不行。唐朝時做菜的調料還是蠻全乎的,花椒和生姜就不用說了,胡椒、豆蔻、桂皮、陳皮都有了,制作起來復雜一些的豆豉、豆醬也都有了。不過辣椒嘛,想都別想,辣椒進入中國那是一千多年后的事情了。
從文字記錄來看,唐朝最喜歡大擺筵宴的兩個皇帝,一是武則天,二是李隆基。但是在唐朝,最著名的一次宴會則是在唐中宗時期。官員韋巨源升官了,他因此在長安家中宴請了中宗,感謝栽培。在那次宴會上一共出現了上百道菜,現在流傳下來的有:金乳酥、水晶龍鳳糕、金銀夾花平截、長生粥、見風消、貴粉紅、御黃王母飯、玉露團、八方寒食餅……
因為太好吃了,中宗吃完后嚴重積食,回宮后兩天沒動筷子,且對韋巨源家的佳肴念念不忘。中宗尋思著再提拔一下韋巨源,因為他還想去吃一次席哩。
![]()
“中國三峽雜志”微信公眾號
立足三峽,關注人類家園
報道河流地理與水文化
責編:王芳麗
美編:周伊萌
校對:段海英
審核:王旭輝
來源:《中國三峽》雜志 2024年第6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