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以為漢·和合共生”。第三屆漢文化論壇正在徐州舉行,70多位頂尖學(xué)者、文化名家、領(lǐng)軍人才齊聚彭城,共溯漢文化之源,共話漢文化之興。作為兩漢文化的發(fā)祥地與集萃地,徐州歷史底蘊深厚博大,文化遺址遺存燦爛。這次徐州要把千年漢韻搬進新時代,更要邀每一位熱愛漢文化的你,共赴一場“文化共創(chuàng)”!
作為漢高祖劉邦的“龍興之地”和西漢楚國的核心封地,徐州積淀了中國最豐厚的兩漢文化遺存,不僅構(gòu)建起“兩漢文化看徐州”文化坐標(biāo),更藏著中華文明“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基因密碼。
![]()
0 1
文化遺存中的“和而不同”
徐州兩漢文化的“和而不同”,在考古遺存中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里作為南北交通要沖,既吸納河洛中原的禮樂制度,又留存吳越荊楚的浪漫氣質(zhì),形成獨樹一幟的文化融合景觀。
中原地區(qū)的歷史典故、?農(nóng)耕場景?、?生活圖景是畫像石的主要內(nèi)容,而“后羿射日”與“庖廚宴飲”鮮活場景,又流露著楚地文化的靈動灑脫。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在畫像石的題材選擇上同樣得到靈活體現(xiàn),不但有“胡人”形象,還有歐亞草原民族的動物圖案(野獸紋、雙頭鷹、鷹啄兔)、巴比倫風(fēng)格的角龍、安息國(亞洲西部伊朗地區(qū))進貢的獅子,甚至地中海希臘的元素。
![]()
漢初,楚元王劉交多才藝,尊儒尚經(jīng),在推行儒學(xué)的同時兼容地方文脈,《元王詩》是儒學(xué)與楚地文化交融的典范。
![]()
文明交流互鑒的實踐,賦予徐州漢文化超越地域的生命力,解憂公主的傳奇便是其中最動人的注腳。她遠(yuǎn)嫁烏孫國53年,以和親為紐帶搭建起文明溝通的橋梁,將中原的農(nóng)耕技術(shù)、醫(yī)藥典籍和禮儀制度引入游牧民族,開辟的商道成為絲綢之路關(guān)鍵樞紐。
從器物到制度,從技藝到觀念,漢文化并非封閉的文明體系,其“禮尚往來”的傳播方式與“兼容并蓄”的包容特質(zhì),使其成為古代東亞文明共同體的精神紐帶。今天,當(dāng)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的金縷玉衣遠(yuǎn)赴“一帶一路”國家匈牙利展出,解憂公主的故事在新時期被重新講述,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歷史的回望,更是文明精神的延續(xù)與升華。
![]()
0 2
一碗湯里的“中西合璧”
兩漢文化的“和合”智慧,藏于文明交融的基因深處,更延續(xù)而成為我們今天的生活日常。
《史記》稱劉邦為“赤龍子”,以示其天命所歸。如今龍的精神,依然是激勵人們奮發(fā)向上、拼搏進取的精神力量。
![]()
文明的雙向傳播,在兩漢時期達(dá)到空前的程度。張騫開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漢朝的絲綢、漆器技術(shù)以及開渠、鑿井等技術(shù)傳到了西域,可見兩漢時代文明傳播之廣,影響之大。
今天中國飲食文化的豐富,部分要歸功于漢代中西(西域)飲食文化的交流。張騫出使西域后,西域文明沿著“絲綢之路”源源傳入中原。石榴、葡萄、胡桃(核桃)、西瓜、甜瓜、黃瓜、菠菜、胡蘿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萵蓮(萵筍)、大蔥、大蒜等傳入中原,不僅物產(chǎn),一些烹調(diào)方法(如炸油餅、芝麻燒餅),音樂、舞蹈、雜技等藝術(shù)也被吸收,史無前例的兼收并蓄正是這一時期中華民族文明突飛猛進發(fā)展的原因之一。
![]()
“牧草之王”苜蓿原產(chǎn)地中海周邊以及西南亞地區(qū);制作香油的芝麻,原產(chǎn)于印度和非洲,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故名“胡麻”,后趙開國皇帝石勒諱“胡”字,將“胡麻”改為“芝麻”,“胡餅”改稱"麻餅"。東漢末年,北方游牧民族的坐具傳入中原,誕生了胡床(類似“馬扎”),改變了漢人“席地而坐”的習(xí)慣,為椅凳產(chǎn)生、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
胡椒原產(chǎn)于東南亞,芝麻原產(chǎn)于印度和非洲,西瓜、黃瓜、大蔥、大蒜原產(chǎn)于西域……如此說來,我們早上喝一碗辣湯、中午拍個黃瓜都是享受祖先“和合共生”文明交流成果。
![]()
0 3
給世界投下一束溫暖的光
從楚元王劉交治下的文化融合,到解憂公主西域和親的文明對話,徐州漢文化始終以開放姿態(tài)書寫著交流互鑒的篇章,為當(dāng)代人類文明對話提供了東方智慧和深刻啟示。
![]()
狼煙散盡,駝鈴悠揚,兩漢四百年以恢弘氣度在歷史畫卷上寫下“和合共生”的璀璨篇章。這不僅是治國方略,更是深邃的文明智慧,它穿越兩千年時空,在百年未有之大局的今天,為世界投下一束溫暖的光芒。
絲綢之路串聯(lián)起異域文明,漢朝以其開放胸襟證明——“和合”的精髓不在消除差異,而在“和而不同”中實現(xiàn)更高層次的和諧。這種智慧,恰如《荀子·禮論》所言:“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性偽合而天下治。”
![]()
當(dāng)今世界,我們亟需一種超越零和博弈、引領(lǐng)文明對話的哲學(xué)資源。兩漢“和合共生”思想告訴我們:真正的強大源于包容與整合,而非排斥與征服。
在全球化的今天,國與國之間應(yīng)超越制度與意識形態(tài)的藩籬,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大敘事下尋找共同利益與共同責(zé)任。文明交流中,既堅守文化根脈,又以海納百川的胸懷欣賞他者之美,在互鑒中共同豐富人類文明圖譜。
![]()
第三屆漢文化論壇辣湯時評系列文章:
![]()
撰文 | 巴全東
徐州廣電編輯 | 李彥凝
一審 | 朱宸昕
二審 | 張清
三審 | 王經(jīng)波
![]()
轉(zhuǎn)發(fā)+在看,告訴身邊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