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網上多次推送的問題。
確實,按照影像學的診斷標準,冠狀動脈狹窄不到50%,是不夠診斷冠心病的。診斷什么?按醫學上的診斷名詞,診斷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
影像學把冠心病的診斷標準定為冠脈狹窄≥50%是有道理的。
因為一般來說,冠脈狹窄到了≥50%的程度,儲備功能就不足了,就有可能在日常體力活動增加、心跳增快、心肌需要增加供血時出現冠脈供血不足的情況,出現心肌缺血、心絞痛的表現。這樣,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狹窄就引起臨床疾病的表現了,進展到疾病的階段了。
![]()
但是,臨床上還有一些特殊情況,還有例外,還有冠脈造影發現不了的、冠狀動脈貌似正常的冠心病,這些我們后面解釋。
先說冠脈造影冠狀動脈狹窄不到50%、不夠診斷冠心病、只診斷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情況。
診斷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雖然沒達到冠心病的狹窄程度,但是冠脈已經有病變了。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是冠心病的基礎病變,已經病變了,當然要積極治療。這樣,可以遏制疾病進展,爭取停止甚至逆轉動脈粥樣硬化,從根本上解除冠心病的威脅。
醫藥方面,治療動脈粥樣硬化有兩項基礎治療:降膽固醇,抗血小板。
![]()
- 降膽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是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的罪魁禍首,也是目前研究能夠有藥物治療控制的重要病因,并且有充分的臨床研究,證實降膽固醇治療確實能夠逆轉動脈粥樣硬化、減少心血管事件和死亡,從而改變了患者的不良預后。治療的藥物有口服的“他汀”類,“麥布”類,還有針劑。
降膽固醇要降到什么水平?對于冠心病患者,是要求至少降到1.8 mmol/L以下的。冠脈粥樣硬化呢?雖然沒到冠心病的程度,也沒有特別明確的規定,但根據研究的結果,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到1,8 mmol/L以下時,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才有可能逆轉。所以,臨床醫生一般也是讓患者按照冠心病的標準降的,降到1.8 mmol/L以下。
![]()
- 抗血小板。
冠狀動脈有了粥樣硬化,離不開血管壁的炎癥,并且血管內膜凹凸不平,血小板也更容易黏附。血小板黏附到血管壁上,除了會長血栓堵住血管外,還會引起血管痙攣,還會招來其他炎性物質。所以,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患者,還要抗血小板治療,常用的藥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除了這兩項基礎治療,就是控制相關的危險因素了,像降低血壓、控制血糖以及其他代謝異常等。另一方面,健康生活方式那是必須的。
![]()
回到前面說的一些特殊的情況、例外的情況,以及冠狀動脈可以貌似正常的冠心病。
醫生診斷疾病,不能單靠檢查,是要結合患者的臨床表現、對檢查結果作綜合分析的。因為疾病有特殊,個體有差異,檢查結果也不會百分之百準確。所以醫生常說“要結合臨床”,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這個冠脈狹窄<50%是冠脈CTA的結果,可臨床醫生感覺與病人的病情差別比較大,那就可能要進一步做冠脈造影確定。因為冠脈CTA看狹窄病變,有時會受一些成像技術的影響,不一定那么精準(CT發現冠狀動脈嚴重病變,造影卻不一樣, 什么擋住了我們的視線?)。
另外,冠心病還有兩種特殊的類型,冠狀動脈痙攣和冠狀動脈微血管病變。這兩類患者,冠脈造影可能病變不重甚至冠脈看起來正常。可是,冠狀動脈會發生痙攣,引起心肌缺血甚至心肌梗死,尤其是在有粥樣硬化病變的冠脈更容易發生。冠狀動脈微血管病變也是這樣,大的冠狀動脈可以看起來正常或者病變不重,但是微血管有動脈硬化、狹窄堵塞或者舒縮功能不正常,引起心肌缺血。這樣的患者可以有臨床表現,有心電圖異常,還可以做其他的檢查來證實(冠脈造影正常就可以排除冠心病?還有這兩種特殊類型)。
![]()
注意,即使冠脈狹窄不到50%,也不是絕對不會發作心絞痛、心肌梗死的。因為有些斑塊不夠穩定,纖維帽薄,脂質核心大,不結實,容易破裂、形成血栓。而如果血脂高,斑塊里脂質沉積的速度就快,也容易不穩定。另外,還有許多誘發因素,而且疾病是會進展的(冠狀動脈狹窄不到50%也會發生心梗?預防做好這三方面)。
所以,檢查發現冠脈狹窄不到50%,臨床也沒有心肌缺血發生,夠不上冠心病的診斷,就不要過于緊張擔心。但是已經有病變了,還要認真對待、規范治療,也不能掉以輕心。
(原創,版權所有,未經本人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