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下來了,先問一嘴:閣下學的是什么專業?
現代化百家爭鳴,學科門面之爭,可謂是真熱鬧啊~
![]()
這代年輕人,說起自己專業,吐槽起來絕對是滔滔不絕:
學法學的,天天背法條背到頭禿,自嘲是“法治民工”。
學歷史的,感覺在故紙堆里考古,擔心畢業即失業。
學土木的,調侃自己“提桶跑路”,工地才是永遠的家。
學新傳的,自嘲是“新聞民工”,流量狗都不干。
![]()
這“恨”,是真的。
恨的是學業壓力大,恨的是就業前景迷茫,恨的是理想和現實差距太大。
但“學科演唱會”這么一搞,又讓人愛恨交織。
![]()
法學生喊出“為蒼天請命”,那一刻,他們背誦的每一條法律,都成了守護弱者的武器。
歷史學生一句“欲知大道,必先為史”,瞬間讓枯燥的考據變成了解讀人類命運的密碼。
土木人說“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那股子基建狂魔的豪情,簡直要沖破屏幕。
你看,我們罵它,是因為我們親身經歷過它的苦。
但我們心底里,其實都藏著對這門學科最原始的敬畏和浪漫的想象。
![]()
這種“恨”,是建立在深刻了解之上的“愛”,是一種“恨鐵不成鋼”的復雜情感。
就像對自家孩子,自己怎么罵都行,但外人說一句不好,立馬急眼。
為啥咱們的感情這么矛盾?因為現實太骨感了!
學歷不值錢,但找工作又得要!
現在遍地都是大學生,一個崗位一堆人搶,感覺辛辛苦苦學了四年,出來也就是個“高級打工人”,成就感太低。
學的用不上,要用的沒學過!
學校里教的東西,跟市場上需要的技能經常對不上號,導致一入職就得重新學,讓人懷疑人生:“我大學四年到底學了啥?”
賺錢的看不起有情懷的!
社會衡量成功的主流標準,還是“搞金融、學計算機、當網紅”這些來錢快的。
你一說你是學哲學、學考古的,別人第一反應可能就是:“哦,出來能干啥?”這種氛圍下,堅持自己的專業理想,需要很大勇氣。
“學科演唱會”的火爆給了我們一個啟示:年輕人從未放棄對意義的追求,我們需要在現實和理想之間,給自己搭一座橋。
![]()
相信今日所學之物,未來都將熠熠生輝。
任何學科都有它存在的意義,或許,有時候要走些彎路,但沒關系,我們先出發直前,做個“斜杠青年”,多條腿走路。
把自己的專業當成“主技能”,同時發展一兩項感興趣的“副技能”。
比如,你學歷史,但同時可以學學短視頻剪輯、新媒體運營,用有趣的方式講歷史,這不就把愛好和飯碗結合了?
在工作中尋找“微小的意義”,也許你沒法一下子“為蒼天請命”,但你在公司里審核合同時能發現一個漏洞,幫公司避免了損失,這就是你法律精神的體現,把宏大的理想,拆解成日常工作中一點一滴的職業操守和成就感。
接納這種“愛恨交織”的感情,別為此感到糾結,對它又愛又恨,說明你認真思考過,掙扎過,這才是真正活明白的狀態,一邊吐槽,一邊默默把活兒干得漂亮,是咱們這代人的常態。
![]()
“學科演唱會”就像一次集體的情緒釋放和身份宣言,它告訴我們:我可能罵我的專業,但那不代表我不愛它,更不代表它沒有價值。
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找工作、賺工資),還有專業背后那份“詩和遠方”(理想與價值)。
最好的狀態,可能就是——左手握著“六便士”,踏實生活;右手不忘“月亮”,內心依然為那份學科初心而熱血澎湃。
咱們的專業,自己可以罵,但它的榮光,由我們自己去定義和堅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