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雙十節”剛剛過去,島內政壇的“表演秀”又一次讓人看得眼花繚亂。
馬英九不出場、朱立倫熱情參與、盧秀燕話說得漂亮卻避重就輕,藍營這幾位“主角”的表現不僅讓人摸不著頭腦,更把他們對兩岸問題的真實態度暴露得一干二凈。
馬英九缺席“雙十節”,可不是臨時請假那么簡單。這已經是他第二年不出席這種官方活動了。
理由其實很直接——看不慣民進黨,特別是不認同賴清德公開喊的那句“沒有臺灣就沒有中華民國”。
馬英九始終認定“九二共識”是底線,哪怕年輕人不感冒,他也堅持“和平統一”的大方向。如今他選擇在“雙十節”缺席,用行動給綠營的“臺獨”路線亮紅燈,也算是他一貫立場的延續。
但問題在于,藍營內部的其他人,卻沒那么“堅定”。
朱立倫在“雙十節”上活躍得很,講話也沒少說,可一開口就是那句:“臺灣未來不能交給北京,也不能交給華府。”看似中立,實則模糊。
他希望兩邊都不得罪,既不說統一,也不敢談獨立,還非要搞個“中華民國國民黨”的新說法。打著“中華民國”的旗號,干的卻是拖延統一的路子。
再翻翻朱立倫去年去美國時那番“親美友中”的說法,更能看出他的算盤。他想當那個能在中美之間左右逢源的“調解人”,但現實是,這樣的角色早就被歷史淘汰。
美國不會真信他,大陸也不會真等他。他喊的“自立自強”,聽起來像是在鼓勁,實際上是把島內民眾繼續困在一個不統也不獨的死胡同里。
而盧秀燕呢?她這次的表現,用“滴水不漏”來形容也不過分。一番“中華民國是我們的國家”的表態,說得既溫柔又中性,還順帶夸了一通“臺灣人團結善良”。
但你細聽她的發言,全程避開“統一”兩個字。臺中作為島內第二大城市,她的態度不只是個人選擇,更是一種政治風向。
更有意思的是,盧秀燕在2023年曾推動臺中與大陸城市的經貿合作,像是廈門的交流會搞得風風火火。可到了最近,這些互動都悄無聲息地消失了。
她是變了心,還是看風向不對就先收手?從她這次“雙十節”的“沉默應對”來看,很可能是后者。
藍營很多人現在都選擇“避重就輕”,嘴上掛著“中華民國”,實則不敢談祖國統一。他們怕得罪選票、怕惹怒民意、怕被貼上“統派”標簽。
可問題是,政治人物如果只想著保住位置,卻不去面對歷史責任,那他們到底還有多少價值?
這種“模糊路線”正在削弱臺海和平的穩定性。兩岸關系越模糊,意外就越容易發生。
藍營如果繼續這樣玩“拖字訣”,不僅統一無望,連島內的政治根基也會被綠營一點點蠶食。
其實大陸的態度早已明了:統一是大勢所趨。國民黨若繼續回避,只會把主動權拱手讓人。
更現實的問題是,2028年的島內選舉已經開始預熱。盧秀燕被視為藍營的潛力股,但她那種“說一半留一半”的風格,真能帶領國民黨重新翻盤?
大陸媒體已經點名批評她“溫吞模糊”,如果她繼續用“穩健”做擋箭牌,恐怕只會讓國民黨在關鍵問題上繼續失語。
馬英九不出席活動,是在用沉默抗議;朱立倫和盧秀燕的出席,卻像是在用笑臉掩蓋尷尬。
臺海問題不是誰說得圓滑就能解決的。國際社會也看得清清楚楚,藍營雖然沒有像民進黨那樣高調喊“獨”,但他們在統一問題上的保守和猶豫,已經讓人失去了信心。
從這場“雙十節”的分裂來看,藍營內部對未來的方向根本沒有共識。馬英九堅持“九二共識”,朱立倫玩兩面平衡,盧秀燕則選擇沉默。
這三種路線,不僅互相矛盾,還讓藍營整體看上去像一鍋亂燉——味道不清不楚,吃的人也不知道到底是甜的還是咸的。
賴清德雖然口風越來越激進,但他的團隊步調一致,敢打敢沖。反觀藍營,連“雙十節”這么一個象征性的日子,都無法統一立場,可見內部問題不是小事,而是根子出了問題。
藍營若繼續自我矮化、繼續躲避歷史責任,那他們未來在兩岸關系中的話語權,可能連“聽眾”都當不上。
這場“雙十節”的表態秀,說白了是一次“藍營真面目”的大曝光。
如果藍營還看不清局勢,繼續走“拒統不獨”的老路,那就只能眼睜睜看著民進黨把島內帶向更大的危險。歷史只會給一次機會,政治人物不能永遠活在模糊中。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