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信辦開展為期兩個月的網絡“清朗”專項行動開始后,多個知名網紅社媒賬號接連被封禁,引起了輿論關注。
然而,讓人意外的是,近日,山東省委機關報《大眾日報》旗下公眾號“撈輿工作室”發表了一篇文章:《平臺該封則封但原因不能成“謎”》。
文章指出,外界對被封理由“基本都是猜謎語”,用戶為何被罰、依據何種標準、有何救濟渠道,平臺大多語焉不詳,僅有“違反法律法規或社區公約”之類籠統說辭一筆帶過,但恰恰就觸及了數字時代平臺治理中程序正義與財產權益的深層次法律問題。
文章提示,網紅賬號可能是公司核心資產,關乎不少員工生計,但平臺的處置程序卻缺失透明度。從法律視角審視,平臺封號本質上是一種私權力的行使。難怪引起網民議論:“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
這篇題文章認為,網絡不是法外之地,該罰的當然要罰,但平臺管理也應遵循法治精神,“規則透明優于猜謎游戲”。
官媒發文質疑平臺處置程序透明度缺失,認為平臺管理應遵循法治精神,被封原因不能成謎,這實屬罕見。這篇文章自然也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
應該說,該文評論的是目前網絡上一個普遍現象。凡是自媒體都知道,不僅僅是平臺封號,刪帖也是如此。最近,吳鉤在某平臺接連有幾篇文章被刪除,但平臺每次只是發個通知:“你好,以下文章被判斷為涉嫌違反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已刪除。如有異議,請查看相關申訴指引并發起申訴。也可前往發表記錄查看或重新編輯被刪文章。”
![]()
如果文章存在涉嫌違反法律法規和政策,為何不直接告訴我?我都不知道自己錯在哪里,我怎么進行申訴?而且,我一頭霧水,不清楚文章中哪部分有問題,我又如何重新編輯修改呢?
普通網友、自媒體不是精通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專家,他們的作品難免存在涉嫌違反法律法規和政策的現象。如果平臺在封號、刪帖后,同時告訴他們問題出在哪里,這多好啊。這樣做不但處罰了作者(用戶),而且也是一個向大家普及、宣傳法律法規和政策的機會,一舉兩得,何樂不為?
老師批評學生時,肯定會指出學生錯在哪里;法官判決時,必須明確宣布嫌疑人哪一行為違反了哪條法律!網絡管理者使每一個作者(用戶)都能清楚知道自己的言行邊界在哪里,避免因為標準模糊而陷入規則適用困境,這難道與我們打造出一個“清朗”網絡環境的初衷相違?
罰,就應該罰的明白,如果處罰讓所有人“猜謎語”,罰的意義和作用何在?網絡不是法外之地,該罰的當然要罰,但處罰和平臺管理不遵循法治精神,我們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如何深入人心?
我們處于網絡時代,我們的工作、生活深度融入網絡平臺。平臺封號、刪帖是必要的管理措施,但封號、刪帖必須透明化,如果平臺處罰的具體原因、標準只有平臺和有關部門知道,這絕不是打造“清朗”網絡的幸事。
無論如何,規則透明優于猜謎游戲,這是網絡空間治理現代化不可或缺的一環。網絡治理避免成為“謎語”,以保障用戶知情權、申訴權和平臺管理的法治化,才能有利于在清朗生態。大家都“猜謎語”,如何打造“清朗”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