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地時間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2025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北川進(Susumu Kitagawa)、理查德·羅布森(Richard Robson)以及奧馬爾·M·亞吉(Omar M. Yaghi)三位科學家,以表彰其在金屬有機骨架化合物開發領域的貢獻。
![]()
獲獎者將平分1100萬瑞典克朗(約合836萬元人民幣)獎金。
評委會認為,獲獎者開發了一種新型分子結構。他們創造的結構——金屬有機框架——包含大空腔,分子可以在其中流入和流出。研究人員用它們從沙漠空氣中收集水,從水中提取污染物,捕獲二氧化碳并儲存氫氣。
北川進,1951年出生于日本京都。1979年獲得日本京都大學博士學位,現為日本京都大學教授。
理查德·羅布森,1937年出生于英國格魯斯本。1962年獲得英國牛津大學博士學位,現為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教授。
奧馬爾·M·亞吉,1965年出生于約旦安曼。1990年,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博士,現為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共計11位華人曾獲得過諾貝爾獎,而上一次獲得諾獎的是,10年前的屠呦呦。
截至2024年為止,獲得諾貝爾獎科學獎項和文學獎項的有11位,他們分別是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崔琦、高行健、錢永健、高錕、莫言、屠呦呦。
近三年諾貝爾化學獎獲獎情況:
2024年一半授予大衛·貝克,另一半共同授予德米斯·哈薩比斯和約翰·江珀,以分別表彰他們在蛋白質設計和蛋白質結構預測領域的貢獻。
2023年授予莫吉·巴旺迪、路易斯·布魯斯和阿列克謝·埃基莫夫,以表彰他們發現和合成量子點。
2022年授予卡羅琳·貝爾托齊、莫滕·梅爾達爾和卡爾·巴里·夏普利斯,以表彰他們在發展點擊化學和生物正交化學方面的貢獻。
來源:快科技、證券時報、北京日報
▼ 往期熱文推薦 ▼
【溫馨提示】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屬原作者,若有不妥,請聯系告知修改或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