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使女的故事》,都忍不住背脊發涼...
種冷靜到可怕的現實感,讓人看完久久無法平靜。
如今,第六季也就是最終季,終于更新完了。
![]()
《使女的故事》是一部反烏托邦美劇,第一季時拿下了艾美獎的最佳劇集、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等多項大獎。
該系列的故事設定堪稱驚悚,主要講述的是在未來世界,工業污染嚴重,不育癥越來越普遍,嬰兒死亡率奇高,人口出生率驟降。
美國不再是《獨立日》里的自由象征,而變成了一個名為基列的神權國家。
正是在這樣的恐慌中,保守派宗教團體雅各之子趁機發動政變,他們嫁禍極端分子襲擊國會與最高法院,廢除憲法并建立了基列。
![]()
這個設定與奧威爾《1984》的極權噩夢或《黑鏡》的科技恐懼不同,它更貼近我們熟悉的社會現實,當環保問題、少子化危機與宗教保守主義交織,科幻就變得不再遙遠...
基列社會對女性實行嚴格的階級劃分:高貴的藍衣妻子掌握權力,綠衣瑪莎負責家務,啡衣姑媽在紅中心馴化、打壓那些被稱為使女的「紅衣女奴」;
![]()
同X戀等性別叛徒則會被絞死或送去勞改。
![]()
姑媽們不斷引用《圣經》片段作為洗腦工具,逼迫使女接受神授的使命。
在紅中心里,頑強的金妮因反抗而被挖去一只眼睛。
每月的「儀式」其實是一場宗教包裝下的強奸:妻子坐在床頭抱著使女,指揮丈夫完成受孕任務...
![]()
女主「瓊」曾是現代波士頓的編輯,她和丈夫盧克試圖帶著女兒漢娜逃離新政權卻被抓,盧克成功跑到加拿大,而瓊和女兒被截回。
在紅中心,她與瘋癲又堅強的金妮、叛逆的奧芙格倫相識,三人對互相鼓勵,成為日后反抗的萌芽。
![]()
而更殘酷的是,那些曾經的女人如今成了統治的工具。
她們負責教育使女,要求她們感恩、祈禱、順從。
甚至在懲罰場景中,讓使女親手對罪人動刑,這樣每個人的手上都沾了血,沒人再能說自己無辜。
這就是基列的高明之處:讓暴力變成秩序,讓服從變成信仰。
人們一邊祈禱上帝,一邊做著魔鬼的事。
![]()
瓊在這樣的地獄中覺醒。
第一季,她學會了如何在沉默中活下去;
第二季,她成為母親,為孩子冒死逃亡;
第三季到第五季,她開始反抗,帶領使女逃離,建立秘密聯盟,聯合外部勢力揭露基列的真相。
![]()
到了第六季,也就是最終季,故事走向了最危險的邊緣。
瓊不再逃避,她與反抗組織從內部潛伏,準備徹底推翻基列的根基。
越來越多被壓迫的人,包括男性士兵,也開始覺醒。

與其他烏托邦作品相比,《使女的故事》更具現實質感。
《黑鏡》關注科技失控,《1984》聚焦思想控制,《西部世界》討論人工智能,《饑餓游戲》描繪階級暴政...而《使女的故事》則尖銳揭露父權社會對女性身體的掌控。
![]()
第一季節奏緩慢、壓抑,仿佛一臺慢熬的高壓鍋,細膩展現了人性的崩潰與堅持;
后續每一季則不斷加速、擴大視角,加入更多動作與政治陰謀,逐步走向《權力的游戲》式的大場面。
有人質疑劇情越發夸張、瓊像開掛般躲過各種致命危機,但如果把它當作一部關于女性覺醒的英雄旅程,這種夸張也許正是為了讓觀眾在黑暗中看到希望。
![]()
看這部劇時,有人會忍不住發彈幕吐槽:“又在紅色新娘花盆里卑微求子”“指揮官嘴里喊著圣經心里全是渣男戲碼”,甚至用卷王瓊和戲精賽琳娜來調侃女主們。
的確,劇中人物性格鮮明又復雜,瓊既勇敢又自私,賽琳娜既是施暴者又是受害者,尼克似乎忠誠卻亦背叛,你難以用簡單好壞評價他們。
![]()
這種灰度正是好劇的魅力:沒有絕對完美的英雄,也沒有純粹的惡魔。
劇集善于用細節支撐人物弧光,例如瓊和賽琳娜在炸死弗雷德后默默對視,仿佛達成某種跨越仇恨的理解;
又如姑媽莉迪亞偶爾流露對孩子的憐憫,她的狂熱背后有無奈的現實。
觀眾在哭笑之間體味人性的復雜,正是這部劇能夠走過六季不倒的原因。
![]()
當然,《使女的故事》也引發過很多爭議。
有人認為隨著季數增長,劇情離現實越來越遠,一些角色的命運安排顯得戲劇化;
也有人批評劇集呈現暴力時過于沉迷,讓人感到疲憊。
院長認為,如果把它看成一場寓言,你會發現所有狗血橋段都是社會隱喻...
權力若不受制約,任何極端的事情都可能發生。
![]()
End。
《使女的故事》已經全部更新完了,喜歡這個系列的劇迷可以去下載看了。
「點擊卡片即可關注」
想看美劇的劇迷不要錯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