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燥傷津,易耗人體滋潤之氣,那么,應當如何補充“津液”呢?是一碗米糊的樸實溫暖更滋養,還是“酸甘化陰”的千年智慧更精深呢?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生津潤燥”的話題。
津液
津液,相當于我們體內的“活水”,也可以說是正常水液的總稱。它涵蓋了唾液、胃液、腸液、關節液、汗液、淚液等。這股“活水”肩負著滋潤濡養五官九竅、滑利關節、參與血液化生、平衡機體陰陽的重要使命。正因津液如此關鍵,溫病學派才會總結出那句“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名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更應該懂得滋養養津,保護津液,識別津液不足的信號。
當身體出現高燒大汗、連續數日腹瀉,或在夏熱高溫、秋燥當令的環境中,津液便會加速耗傷。此時,身體會發出明確的“缺水”信號:眼睛干澀模糊、嘴唇起皮裂口、口干咽燥總想喝水、皮膚干燥脫屑甚至瘙癢、以及大便干結難解等。
![]()
這些跡象,正是身體發出的“潤滑警報”。若對這些警報置之不理,聽任津液持續虧損,身體的運行狀態便會如同一臺缺乏潤滑的精密機器。各個部件(臟腑關節)在高速運轉中不斷干磨,不僅運行艱澀,更會因過度摩擦而加速零部件的老化與損耗。
而秋季潤燥,秋冬養陰,其核心就是在為身體這臺精密儀器進行一場深度的保養維護,諸如入秋后的米粥,山藥糊糊,銀耳蓮子羹,百合蓮子粥,石斛飲等藥膳食療方,正是屬于“單刀直入”的補津之法,適合于四季更替時的日常養生,換句話說,也就是“津液處于相對不足的情況下選擇”。
但若是我們的身體“津液損耗嚴重,已經出現了這疼,那疼,抽筋,痙攣等表現時”,單純的潤燥補津就已然難以改善這些問題了,這種時候不僅需要生津養陰,更需要緩急止痛,我們熟悉的“酸甘化陰”之法也就派上用場了。
生活中的“酸甘化陰”
《黃帝內經》中有一句話叫做“酸苦涌泄為陰”,意思是說具有“酸味”“苦味”之性的藥物或食物,具有“向陰之性”。舉個例子說,當我們看到梅子,山楂,咬一口檸檬,含一顆烏梅,都會不自覺地口水直流,口內頓時津液豐盈,這種直觀的反應,正是酸味“涌”泄之功激發了我們唾液的分泌。
![]()
那么,問題來了:既然酸味能催生津液,為何歷代醫家不滿足于簡單地講“山楂生津”“檸檬止渴”,反而要強調“酸甘相合才是化生陰液之法”呢?
這是因為,單純的酸味生津,如同一陣急促的局部小雨,雖能瞬間濕潤口腔,卻往往來得急,去得也快,其效力淺表而短暫,難以深入濡養全身臟腑,更難以滋潤“干涸日久的筋脈關機”。
不僅如此,酸味主收斂,若過度使用“酸味之劑”,其收澀之性反而可能壅滯氣機,好比只關閘蓄水卻不疏通河道,還會加重津液輸布不暢。
所以,李云龍雖然能打勝仗,但也需要趙剛這樣沉穩周全的政委來協同指揮、穩定后方。藥對的配伍精髓正在于此。酸味藥如沖鋒陷陣的猛將,能收斂生津,迅速打開局面;但若沒有甘味藥的配合,其效難以持久,甘味藥性平力緩,恰似深謀遠慮的政委。
甘味入脾,能增強脾胃運化,為津液化生提供物質基礎,如同保障了穩固的后勤;緩和藥性,防止過激。 甘味之“緩”可中和酸味的收澀峻烈之性,使藥效發揮更為平穩;甘味具有守中之能,能將酸味激發之津液固攝于體內,并輸布至臟腑深處與筋脈關節。
因此,“酸甘化陰”使生津之功由口舌深入機體,完成了對陰液從生成、固攝到輸布的全過程滋養。 故當人們遇到高燒出汗,夏季口渴,咽干咽痛,病后食欲減退時,才會本能地想念酸梅湯、冰糖葫蘆、烏梅白糖湯的味道,這就是“酸甘化陰”之用。
經方中的“芍藥甘草湯”
比食養之道的酸甘化陰更進一步的方法,當然就是經方中的“芍藥甘草湯”了。
芍藥甘草湯出自《傷寒論》,系仲景為傷寒誤汗亡陽,陽復后腳攣急而設。白芍益陰和營,炙甘草補中緩急,故具有柔肝舒筋、緩急止痛之功。
芍藥甘草湯組成:
生白芍四兩、炙甘草四兩。
此方是“酸甘化陰”的典范,它將此理從食療提升至藥治的高度,善于解決那種津液耗傷、筋脈失于濡養所致的“不榮則痛”,比如睡覺時小腿抽筋,白天控制不住地抖腿,面部肌肉痙攣,眼皮亂跳,控制不住的打嗝(膈肌痙攣),莫名其妙的肚子痛,胸脅跳著跳著疼等等。
![]()
說到這里,我的問題又來了,我們都知道,每個人的體質都是不同的“有些人虛寒”,有些人“體質濕熱”,那這兩個不同體質之人,都出現“小腿痙攣”“面部肌肉抽筋”時,都應該選擇等比例的芍藥甘草湯來解決嗎?
其實,別看此方就簡單的“芍藥配甘草”而成,但其中的變化卻不勝枚舉,曹穎甫用“赤芍八錢、生甘草四錢”治女傭右足靜脈曲張、拘急;《醫門八法》用“醋白芍一兩,生甘草三錢”治胃部拘攣疼痛。
下面,我們就來說說幾種經典好用的芍藥甘草湯:
01解痙止痛
《傷寒論》中所載的芍藥甘草湯為“四兩配四兩”的比例,以及經典的桂枝湯,四逆散中,白芍與炙甘草的用量也是1:1的比例,我們可以把它理解成12克生白芍藥配12克炙甘草;15克生芍藥就要配15克炙甘草。
生白芍的藥性“酸、苦,微寒”提供了解除肌肉痙攣的直接動力,配上等比例的炙甘草,使其得緩急止痛之力更優。
舉個例子說,夜晚小腿抽筋叫“痙”,跑步岔氣時的肚子疼叫“痙”,遇到疼痛明顯的肌肉攣急時,我們就可以“等比例”的選擇生白芍配炙甘草。
02柔肝緩急
眼皮跳跳,不由自主地抖腿(不寧腿),控制不住地打嗝等情況,也屬于“肌肉痙攣”的范疇,但其特征往往并非劇烈疼痛,而是以肌肉不自主抽動所引起的不適感為主,這種情況當屬于“肝木失養,虛風內動”。
如若遇到這種情況時,我們則需要,調整原方劑量比例,常需重用白芍以增強滋陰柔肝、熄風止痙之力。例如,可將芍藥與甘草的配伍比例調整為 2:1(如白芍20克配炙甘草10克),甚或 6:1(如白芍30克配炙甘草5克),以側重平抑肝風。
這也就是陳士鐸在《本草新編》中所言:“芍藥少用之,往往難于奏效。蓋肝木惡急,遽以酸收少濟之,則肝木愈急,而木旺者不能平,肝郁者不能解。”只有重用芍藥,才能充分滋養肝陰、平息內風,進而達到改善肌肉抽動的目的。
但是,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加大了白芍的用量可以滋陰養肝,但也同樣會增強其“斂汗”“瀉火”“通便”之力,如果平素就是脾胃虛寒,容易腹瀉,出汗少(運動后都很難出汗),那么在選擇芍藥甘草湯時,還是建議從等比例劑量用起,再逐步增加白芍的比例。
03氣滯血瘀者可以這樣用
若是說起了解女性,善治女性之疾的古代名醫,那么,還得是傅青主。而傅青主手中的“芍藥甘草湯”又是什么樣子呢?我簡單舉幾個例子:
● 治肝郁克脾,白帶異常的“完帶湯”中,酒白芍(15克):生甘草(3克)=5:1
● 治少腹疼痛、腰膝酸軟的“調肝湯”中,酒白芍(9克):生甘草(3克)=3:1
● 治肝郁克脾,氣滯化火的“加減逍遙散”中,酒白芍(15克):生甘草(15克)=1:1
白芍本身長于養血斂陰、柔肝止痛,但其性偏收斂,活血散瘀的力量相對較弱,而女性又是“多虛寒”“多肝郁”“多血瘀”的體質,所以,傅青主在選用“柔肝健脾”的白芍配甘草時,也做了適當調整,將生白芍換成酒制的白芍,不僅制約了其寒冷之性,又增強了活血散瘀之功,再用生甘草代替炙甘草,這樣與酒白芍相互制約,一溫一涼,又可解決肝郁化火之弊。
養生的智慧在于愿意傾聽身體的聲音。
當夏秋交替,溫差漸顯,一碗溫潤的山藥糊或百合粥,便是對脾胃最溫柔的滋養,默默化生陰液。
當你感到口干卻不思飲,或飲水不解渴時,不妨泡上一杯酸甜溫暖的飲品,那便是身體最需要的“及時雨”。
藥治不如食養,希望酸甘化陰之法,可以融入我們的生活,成為安頓身心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