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前,我在一場農業應對氣候變化社區實踐的交流會上,第一次聽說“氣候友好稻作”這種模式。上個月,我跟來自四川攀枝花、安徽蕪湖和黑龍江撫遠的農友一起,去到云南思力生態替代技術中心(后文簡稱“思力”)在昆明、普洱和紅河的項目地,了解這項技術在多樣化的鄉村場景下如何落地生根。
直觀上看,這是一種采用好氧耕作方式來種植水稻的技術,通過減少土壤泡水的時間和面積,來實現減排的目的。
不過“溫室氣體減排”不是農友們一路下來討論的話題,在這種減少了用水的種植模式下,稻子分蘗能力如何、產量表現如何、干旱村莊里井要打多深等問題,才是大家談論的熱點。比起“氣候變化”,大家更關心這種技術能不能在用水更少的情況下,更好地種出稻子來。
李叔來自攀枝花鹽邊縣紅格鎮聯合村,近來村里人開始意識到復種稻谷的在糧食安全和自主性方面的重要性。但由于多年來大量種植蔬菜,導致地下水資源消耗量大,疊加上氣候變化帶來的干旱影響,水資源越發緊張;蕪湖的王大哥早幾年就種上了節水抗旱稻品種,這兩年,他所在的西河古鎮年初的干旱持續加劇,夏季的高溫越發極端。
撫遠是中國最東極、在黑龍江、烏蘇里江交匯的三角地帶,雖沒有迫切的用水焦慮,但村民朱大哥也從政府的補貼中,感受到政策對大家用水方式的引導。當地的稻谷生產者,如果使用地表水灌溉每畝能拿到的補貼會比使用地下水多出60元。
從昆明南下,各市、縣氣候特征、土壤條件不斷變化,我們看到的“氣候友好稻作”實踐表現出不同的模樣,“以適應為基礎的減緩(氣候變化)行動。”思力的執行主任左智這樣總結他們的推廣思路。
什么是氣候友好稻作?在水稻生產成本越來越高、交易價格沒有太大上升空間的情況下,如何讓對此本就不熱情的農戶,接納這種新的稻作模式?什么是“適應性”的行動?一路下來,思力的實踐為我這些困惑提供了一個方向。
![]()
?瓦恭社區示范田里起壟開溝的氣候友好稻田。|來源:若淼
1
“氣候友好”的稻作
“淹水種植使稻田成為甲烷排放的重要源頭,極端氣候頻發直接影響其生長和產量。”稻田邊一塊告示牌上如此寫道。這是思力在昆明北部瓦恭社區與當地一家農業公司合作的氣候友好示范田。
時值八月末,抽穗的稻子從田壟上長起來,散發陣陣稻香,每條田壟上附有透明地膜,壟溝里有零星積水。所用的品種是常規的粳米水稻,聲農4號、7號和云粳37號,它們由云南省聲農水稻作物研究所和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培育。
“我們灌溉的水主要會留在溝,廂面上大部分時候是沒有水的。”趙昊是思力氣候友好稻作的項目負責人,他站在那塊推廣牌邊向大家介紹著這種減水模式的起壟開溝的種植法,又被稱為起壟溝灌濕潤種植。
![]()
?趙昊在介紹昆明五華區的氣候友好工作思路。|來源:裴丹
農業上,起壟是指在農田中將土壤堆成高于地面的條狀壟臺,形成特定高度和寬度的種植床,即廂面。開溝是指在田地中挖掘出低于地面的溝,壟溝間便于進行排水。這種旱作起壟模式與我曾經在蘭州的蔬菜旱作區看到的“雙壟三溝技術”近似。兩者都將作物種在壟上,并覆有地膜。在干旱半干旱的蔬菜種植區,起壟開溝有助于節水。壟溝能積蓄降水或者灌溉水,壟上覆膜則有助于減少土壤水分的蒸發,并起到抑制雜草的效果。
在氣候變化的語境下,起壟開溝因不需要大水淹灌,減少了稻田甲烷排放的可能性,而被視作一種氣候友好的稻作模式。
![]()
?我們常說的“水稻”,其實可以是“水”稻,也可以是“旱”稻。|圖源:思力水稻分類折頁
傳統淹灌田,因其持續的淹水會造成土壤缺氧形成厭氧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下,土壤中的微生物不斷分解水下沉淀的秸稈、根系殘體等有機質,逐級釋放出小分子,這些小分子最終在產甲烷菌的作用下生成甲烷,被排入大氣。
起壟開溝在幫助水稻田減少甲烷排放的同時,也提升了田間管理效率和工作強度。
在瓦恭社區碰到的村民告訴我,面前這片100畝示范田在沒有采用起壟開溝模式種植時,需要15個人來進行田間管理,負責打藥、施肥,今年這個人數縮減到6人。減水之后人可以走進田里,作業難度也比原來管理水田輕松了些。
在瓦恭社區的另一個試驗示范基地,思力還采用旱稻直播點籽技術,種植著各地傳統老品種水稻,即省掉人工育苗移栽環節,直接把種子點在覆了地膜或其他覆蓋物的壟上,通過合理覆蓋來抑草保熵。
這種旱作技術完全不需要淹田,符合氣候友好的稻作特征。盡管從產量表現上,旱稻的畝產約在300公斤左右,畝產比淹水少了200公斤。
![]()
?思力示范田里的旱作直播試驗。|來源:若淼
但直播模式比移栽更省工,而且旱稻的抗旱能力更強,它適應于干旱趨勢越發嚴重的云南現狀。
云南省內喀斯特地貌廣布,導致地表水容易快速下滲,地下水流速快且儲水不均,利用率低。這種自然條件再疊加上近年氣候變化的影響,導致這里面盡管水資源豐沛,但仍面臨資源性缺水的問題。
根據2024年《云南省氣候公報》數據顯示,云南已連續出現降水六年偏少情況。尤其是進入冬春季,省內存在不同程度的干旱。過去五年,云南的干旱分布從滇中地區及其以東、以南的核心干旱區區域,向滇西北、滇西、滇南擴散。
兩個月前,我在麗江的永寧鎮和油米村,碰到開始小規模試驗旱稻直播的小農,干旱也是他們愿意嘗試的主要原因。
2
找誰來合作推廣?
不過,個體小農不是思力在推廣氣候友好稻作時最主要的合作對象。
小農種植水稻這類主糧的意愿普遍不高。價格上,水稻的市場定價遠低于果、蔬類經濟作物。在投入上,農戶還面臨著上漲的農資和人力成本。在這個前提之下,當他們在插秧季面臨更劇烈的干旱影響時,最簡單有效的選擇是棄種水稻,將有限的土地和精力投入到收益更高的作物上去,或者進城打份工。
“在不補貼的情況下,它(水稻的種植)是很難賺到錢的,沒有理由讓他們去承擔(氣候變化)這么大的社會責任。”左智說道。面對這個現實,思力選擇與各類基層組織合作,農技站是他們目前主要的合作方之一。
這類機構往往對推廣水稻種植更有動力和訴求。
作為行政部門的基層執行者,農技站承擔著保證糧食生產的任務,同時也有技術推廣的職責。特別是,云南省農業農村廳從2022年起,開始在省內推廣雜交稻的旱作技術,以應對越來越嚴重的春旱。這些因素成為思力與縣、村一級農技站合作的基礎。
“我們云南有非常明顯的旱季和雨季,這幾年雨季降水量變少了。特別三、四月插秧的時候還在旱季,降水很少,秧苗根本種不下去。”紅河州石屏縣農技站的一位工作人員,向各地來的農友們解釋道。這里是云南省最早開始推廣水稻減水種植的干旱縣之一。
工作人員身后便是異龍鎮豆地灣村的連片試驗田,去年這片采取起壟溝灌濕潤種植的稻田畝產約700多公斤。在整個異龍湖沿岸,采用這種模式種植的稻田約3400畝,思力為其提供技術支持。
![]()
?濕潤種植的稻田里用水更少。|來源:裴丹
鎮上一位農技站工作人員告訴我們,當初為完成糧食生產任務,他們花了很大的努力才說服村民拿出土地來種水稻。
“石屏這邊的地租是每畝4000元。”趙昊補充道。如果將這里的土地拿來種蔬菜,每畝的產值能達1到2萬元。部分蔬菜品類能種上四、五茬,而且遠銷北京、東南亞等發達地區的市場,每畝地的年產值甚至能達更高。
為鼓勵村民拿出土地種水稻,農技站不僅免費提供種子、有機肥等必需的農資投入品,對稻田進行統一的飛防和機器收割服務。他們還為該地區種植水稻的農戶提供生態補償,每畝1500元。
李叔聽后大呼,“我們那邊有個幾十、百把塊錢就不得了咯!”在攀枝花,他幾乎沒聽說過如此高額的補貼。
如果以當地每畝地的收益來看,這個金額不算高。但如果作為水稻生產的補貼,已算一筆不小的補償。這筆錢來自于石屏縣保護異龍湖流域的生態補貼。異龍湖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作為臨湖村莊,豆地灣還承擔著保護這個高原湖泊的生態保護任務。
水稻既符合農技站糧食保供的目標,也有助于異龍湖的流域保護。
![]()
?大片示范田在異龍湖景區內,風景秀麗。|來源:若淼
當地農技人員介紹,每年水稻季他們無需額外施肥,因為上一季輪種的土豆留下大量余肥,這些養料足夠稻子生長、發育。“種水稻有非常好的吸肥效果。”趙昊在一旁補充道。
土豆生產過程中未被吸收的肥料,大量富積在土壤中,如果沒有稻田的吸收,它將被雨水大量帶入湖泊,進而增加異龍湖水體富營養化的風險。輪種水稻不僅滿足了糧食安全的需求,也有助于異龍湖的生態保護。
3
以適應為基礎的行動
從各方面來看,豆地灣村的合作有其區域特殊性。離開石屏后,我們再沒有聽說過哪里有如此高的補貼額度。
也不是所有地區都在高原湖泊沿岸。在沒有生態保護任務的區域,農技站最關心的還是如何完成好糧食生產任務。“在推廣過程中,我們更多的是去找到各種能與政策相結合的點。”左智說道。
各地農技站工作人員對政策的理解程度和執行角度各有差異。有的地方關心如何解決水稻的種植問題,有的區域看重如何進行保護性耕作。每到一個區域,他們都需要找到與當地語境契合的共識點,在適應當地現實情況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推廣技術。
![]()
?思力也為合作者提供除草劑技術指導,他們尊重村民的需求,同時盡量通過試驗,尋找到最合適的用量。照片拍攝于普洱市寧洱縣另一塊試驗田。|來源:裴丹
技術上,思力還在探索新的模式來平衡生產者的利益。在他們昆明瓦恭社區的示范區里,我們看到與柑橘樹間種的旱稻。趙昊補充介紹,如此設計主要是考慮旱稻收益低,果樹有機會補充一部分農戶的收益。另外,旱稻田里間種果樹也不會涉及到土地性質變更的問題。
除了聯合農技站,思力也在嘗試與廣泛活躍在云南的社會機構合作。后者往往積累了大量在云南鄉村的社區經驗,同時也不可避免的與個體小農的農業生產打交道。思力通過與這類機構的合作,接觸到散落在云南山區里,仍有水稻種植意愿的個體小農。
我們在切龍中寨便看到了這類合作模式。當地村民車志雄與思力的合作,主要由長期在寨子里工作的“鄉村之眼”促成。這是一家鼓勵村民用影像記錄村里日常生產、生活的社會組織。
車志雄是鄉村之眼在切龍中寨合作的村民。他返鄉后繼續打理著自家的梯田。車志雄覺得,梯田和稻作是哈尼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但這幾年,本地稻作生產面臨著勞動力外流和水源緊張的挑戰。水的問題是技術可以優化的。于是,鄉村之眼聯系到思力合作。
今年是他們合作的第一年,思力在車志雄家的梯田里設計了各種方案。
![]()
?我們到訪切龍中寨時,正趕上本地豐收節,本地哈尼族姐姐們踩在淹水種植的傳統水稻塘里,人工收割、拍打水稻。|來源:海鷗
他們根據當地山上水少、山下水多的特點,在高處的梯田采用旱稻直播技術,中間采取起壟溝灌的濕潤種植,最低處則沿用傳統的淹水種植。每種模式都同時種有當地老品種和雜交品種,以進行對照實驗。
![]()
?梯田中部,起壟溝灌濕潤種植的一個老品種。|來源:裴丹
趙昊站在比人高的稻子邊,對梯田邊的農友、訪客說道,“袁隆平的‘禾下乘涼夢’在這里已經實現了。”
這一小塊比人高的稻子是當地老品種“紅鳥鳥能”,最高時能長到兩米。“我們發現傳統老品種的抗旱能力是非常厲害的,它全程只依靠自然雨水灌溉,期間我們沒有澆過一滴水。”他說道。
紅鳥鳥能也是切龍中寨幾個參與試驗的老品種中,產量表現最好的。通過抽樣測產,思力的技術員秦余超預估該品種在起壟溝灌的模式下具有非常好的增產潛勢, 我們參觀的這塊旱地直播點籽的紅鳥鳥能,相比于傳統淹水種植,也已經展現了增產潛力。
![]()
![]()
?梯田山頂(左圖),思力工作人員與車志雄一起站在直播旱稻田里,這里的紅鳥能能齊人高;而梯田頂部(右圖),當地哈尼族女性擼起褲管,站在傳統淹水種植的水田里,割稻子,抓魚。|來源:裴丹
在切龍中寨,其他品種的稻子在采取旱作或濕潤種植后,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產表現。
離開切龍中寨的那天上午,車志雄帶我們去到臨近寨子的一處懸崖,懸崖之下連片的梯田,引得農友連連驚嘆:“哇塞!哇塞!”從外來訪客角度,如此獨特的地形風貌與種植傳統,如果不能保留,確實讓人遺憾。
![]()
?秀美的梯田引訪客贊嘆。|來源:海鷗
但如果缺少維護,疊加干旱,梯田風貌也可能被破壞。
站在梯田高處,左智指向遠處,“你們仔細看,可以發現很多梯田已經改種成了玉米。”他接著介紹,如果長期缺少了水分的涵養,沒有了農戶每個種植季對田埂的加固,遇到暴雨淹水,很容易造成梯田坍塌。
僅從技術角度上看,起壟溝灌的種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平衡農戶用水緊張和梯田維護之間的矛盾。左智覺得,這也是“氣候友好稻作”適應地方需求的一種體現,既考慮到了環境變化的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當地文化傳承的需求。
今年,思力類似切龍中寨、異龍鎮的項目點在全云南新增了7、8個。
但秦余超再次提醒,旱地直播種植的產量在一些地方也會受到病蟲害、雜草、管理不當等因素的影響。同一品種到底是直播更好,還是起壟濕潤種植更好,也不一定。“還是要因地制宜,因地方而異。”
![]()
?山坡開墾的梯田間依稀可見玉米地。|來源:海鷗
4
氣候外殼下
稻作是一門扎實的技術
氣候變化的影響在我們走訪的村莊無處不在,但村民不會討論“溫室氣體減排”如此宏大的議題。去掉“氣候友好稻作”的“氣候變化”外殼,稻作方式仍舊是一種農藝技術。
對于生產者而言,一項技術是否被采納取決于它是否滿足實際需求,如能否帶來增產、能否減少用水,或者稻子本身是否能表現出更好的抗性等。它產生于減緩溫室氣體導致的氣候變化的這個宏觀語境,但思力也在云南逐漸找到了推廣它的本土語境。不過,這項推廣工作才剛剛起步,如何不斷優化、能否適應更多區域,還有待考驗。
雖然整體干旱已是云南大趨勢,今年雨季,昆明下了格外多的雨。五華區瓦恭社區的旱稻實驗田里,新裝的噴灌設施暫時沒排上用場。“去年雨季特別旱,我們想了很多辦法,結果今年雨又下得這么大。”秦余超吐槽著。更劇烈的氣候變化,也為他們的適應性實驗帶來更多不確定性。
![]()
?思力在昆明五華區瓦恭山的試驗田旁邊,前幾日連續的暴雨從山上沖刷下來,在河道內匯成急流。|來源:裴丹
-這是食通社第747篇原創-
![]()
食通社
作者
朱若淼
關注商業也關注農業,蒙古高原及馬頭琴愛好者。
編輯:裴丹
版式:小寸
掃碼打賞,支持原創知食
![]()
點擊圖片,閱讀相關文章
![]()
![]()
![]()
![]()
![]()
點擊關鍵詞,進入更多文章合集
![]()
![]()
![]()
![]()
![]()
![]()
![]()
星標我們,不錯過更新
「點贊」「轉發」「在看」「留言」
▼ 擴散美味知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