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深秋,黃土高原的溝壑峁梁間,紅彤彤的蘋果壓彎枝頭,空氣中彌漫著清甜的果香……從橫山區的沙地果園到神木市長城沿線的山峁溝壑,再到定邊縣的規模化種植基地,連片的果樹與累累紅果,共同繪就出一幅美麗的豐收畫卷。
![]()
山地蘋果。資料圖
這幅動人的豐收圖景,正是陜西蘋果“北擴西進”戰略在榆林的生動實踐。從黃土塬到長城腳下的毛烏素沙漠邊緣,從農戶零星試種到綿延百里的規模化果園,榆林山地蘋果種植帶“一路向北”,曾經的荒沙峁梁和土石山區正在逐步變為蘋果適生優生的“花果山”,書寫著生態與經濟雙贏的“榆林答卷”。
![]()
這是位于陜西省榆林市橫山區趙石畔鎮一處蘋果園(11月4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博文 攝
沙地變“果山”:
從30%到97%的成活率奇跡
“果子剛脫袋,再曬幾天色更艷,就能上市了。今年坐果率高,肯定是個豐收年!”11月3日,在橫山區趙石畔鎮的蘆河果園里,85歲的張炳貴和孫子張彬在自家百余畝果園里忙碌,望著掛滿枝頭的“致富果”,張炳貴滿臉欣慰。
2003年從橫山區水土保持工作站退休后的張炳貴,承包了300畝荒沙坡發展經濟林,起初試種葡萄、紅棗等經濟作物卻因沙地貧瘠等接連失敗。頑強的張炳貴并沒有打退堂鼓,經過反復摸索后,他把目光投向蘋果,嘗試用山定子苗嫁接培育沙地蘋果品種。
![]()
這是位于陜西省榆林市橫山區趙石畔鎮一處蘋果園(11月4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博文 攝
在張炳貴看來,沙地通透性好利于果樹根系延伸,且光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讓蘋果色澤鮮艷、口感脆甜,但缺點就是土壤肥料跟不上、保水性能差。“光靠蠻干不行,得靠科技!”他架線建抽水站引水上山,摻腐熟羊糞改良土壤,挖“魚鱗坑”存水,摸索出一套沙地種果的“秘笈”,將果樹苗成活率由30%穩定到97%以上。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2018年,張炳貴的果園首次大面積掛果,讓這片荒沙坡終于結出了“金果子”。同年,張炳貴在國家知識產權局注冊登記了“蘆河沙地蘋果”,成為全國第一個獲得注冊的沙地蘋果商標,讓他的沙地蘋果有了響亮的“身份證”。
如今,“蘆河沙地蘋果”遠銷各地,還帶動周邊農戶務工增收,孫子張彬更是返鄉通過電商拓寬銷路,讓沙地蘋果走向全國。
氣候之變:
蘋果北擴的“天時”密碼
張炳貴的成功,不僅是個人的堅持,更得益于氣候之變的“天時”。
作為溫帶水果,蘋果對氣溫、降水等氣候條件要求苛刻。據榆林市氣象局數據顯示,2010年到2024年,全市年均降水量從394毫米增至530.4毫米,溫度升高1.5℃,無霜期從167天延長至221天。氣候變暖延長了生長期,增加了水分供給,讓北部縣區從“不適宜”轉向“適生優生”。目前,榆林12縣市區實現蘋果種植全覆蓋,其中綏德、米脂、子洲、吳堡、清澗、佳縣、橫山、靖邊8個縣區被認定為全省優質蘋果生產基地縣。
![]()
11月4日,果農在陜西省榆林市橫山區趙石畔鎮一處果園分揀蘋果。新華社記者 張博文 攝
早在2008年,陜西省氣象局便基于長期氣象觀測,向省政府提交“陜北優質蘋果種植區可適當北擴”的決策專報,為陜西蘋果“北擴西進”戰略提供了科學依據。國家氣候中心最新普查顯示,陜西蘋果種植帶已北擴約200公里。榆林憑借全年2593.5—2914.2小時的充足日照、20.9℃的顯著晝夜溫差、深厚的黃土層,成為世界蘋果優生區之一。2025年,全市蘋果種植面積達116萬畝,掛果面積89萬畝,預計產量超85萬噸,產值有望首次破百億元。
“根據我多年的種植經驗,隨著溫度、降水等氣候環境的持續改善,以及沙地蘋果栽培技術趨于成熟,榆林山地蘋果向毛烏素沙漠再推進100公里也是有可能的。”張炳貴信心滿滿地說。
政策護航:
從“零星試種”到“規模發展”
政策的持續護航,讓榆林山地蘋果的北擴之路走得更穩。
近年來,榆林搶抓全省蘋果“北擴西進”戰略機遇,將山地蘋果產業作為推動鄉村振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支柱產業,從資金補貼、技術支持、基礎設施建設等多方面持續發力,為產業發展保駕護航。
在榆林北部的神木市,政策的“東風”讓蘋果產業從“零星試種”走向“規模發展”。2015年起,神木市在長城沿線以南的萬鎮、賀家川鎮等沿黃土石山區,發展山地蘋果近8000畝,引進瑞陽、瑞雪等優質品種,建成9個果樹標準園。
“政府不僅給補貼,還請省內外專家現場指導,技術人員常年扎根田間。”據神木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蘇雄介紹,今年部分果園已進入盛果期,預計總產量超200萬斤。
![]()
資料圖
地處榆林最西端的定邊縣,則走出了一條“散戶抱團、合作社引領”的規模化發展之路。 2017年,定邊縣園藝技術推廣中心開始規模化推廣山地蘋果種植,打造標準園示范基地、提升產后整理水平等,引導蘋果產業向規模化、標準化發展,運用科技手段著力提升蘋果的產量與品質。目前,全縣已發展山地蘋果6000余畝,其中2000畝進入掛果期預計產量3000噸,產值超2000萬元。“下一步,我們將從防抽干、防花期凍害、標準化管理、品牌打造、產品加工、機械化程度等方面發力,讓蘋果產業成為鄉村振興的新支柱。”定邊縣園藝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劉如霞表示。
在政策的持續加持下,榆林山地蘋果產業實現蓬勃發展。“十三五”以來,榆林新增優質山地蘋果50萬畝,面積突破百萬畝,從事蘋果產業收入10萬元以上的農戶超過900戶,整體收入達到百萬元以上的村超過100個,提供與蘋果關聯產業就業崗位16萬個,產業規模和效益均實現跨越式提升。
綠富同興:
黃土高原的“蘋果振興經”
榆林蘋果產業,既是“經濟賬”,更是“生態賬”。100多萬畝果園大幅提高了黃土高原的植被覆蓋率,有效抵御風沙、減少水土流失、調節區域小氣候,曾經的風沙源變成了“綠屏障”。
與此同時,榆林山地蘋果2016年獲得農業農村部頒發的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風味濃、色澤艷、糖度高、口感好、硬度大、耐貯運”的特點深受市場青睞,不僅銷往國內華東、華北、西南地區,還出口到東南亞、中亞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
延楊紅 攝
“陜北的氣候、光照、緯度、海拔等非常適宜發展蘋果種植,加上滴灌技術、矮化種植技術、選果生產線等不斷發展,就地賣出,銷路不愁,大力發展蘋果種植業可謂天時地利人和,這是最好的、最合適的產業,大有前途。”習近平總書記在延安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為榆林蘋果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蘋果產業是市委、市政府確定的四個優勢農業主導產業之一,也是我市南部丘陵溝壑區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產業。”榆林市果業發展中心主任李子民表示,未來五年,隨著榆林50萬畝新建果園進入盛果期,以及冷鏈物流、精深加工、品牌建設的持續推進,榆林山地蘋果產業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將結出更多碩果,黃土高原的“脆甜之路”也將越走越寬廣。
從黃土塬到毛烏素,從“沙進人退”到“果進沙退”,榆林用實踐證明:蘋果北擴不僅是產業的“北移”,更是生態與經濟的“雙贏”。當紅果壓彎枝頭,當沙丘披上綠裝,一幅“綠富同興”的畫卷,正在黃土高原徐徐展開。
記者 馬騰 閆景 通訊員 陳喜云
編輯 劉雅嬌 校對 謝婷 責編 李治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