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土地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的壯嶺村村民趙永生,如今把大部分心思都花在了村里的四個巨型圓桶上。
這些直徑達15米、底部呈錐形、平均深度2.8米的藍色巨桶,是四川劍閣縣漢陽鎮壯嶺村幫扶單位——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援建的“稻漁循環種養示范場”。
該項目改變單一種植水稻的方式,將種植業與養殖業有機融合,通過“池中養魚、廢水肥田”的生態循環,不僅重塑了傳統的種養模式,更成功開辟了一條“穩糧、致富、生態”三位一體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
從“種糧不富”到“生態聚寶”
長期以來,壯嶺村的產業以傳統農業種植為主。種一季水稻,刨去種子、化肥、農藥的成本,凈利潤僅千元左右。產業結構單一、種糧效益偏低,化肥農藥依賴度高,是傳統農業種植模式面臨的普遍困境。
這一困局,被科技力量的精準注入所打破。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派駐壯嶺村的幫扶隊經過深入調研與科學評估,結合當地自然條件與產業發展需求,投資專項幫扶資金近百萬元,在該村廢舊堰塘原址修建了稻漁循環種養示范場。
據幫扶隊隊長徐思勇介紹,該示范場主打“循環”和“智能”概念:桶里養魚,養殖過程中產生的糞便和殘餌等有機廢棄物則排入旁邊的稻田,成為天然優質肥料。遍布“魚桶”內外的傳感器、監控器等,可實時采集、遠程監測桶內水質、溫度、光照、溶氧量等關鍵數據,并能實現在線技術指導。
“傳統的稻漁綜合種養是‘稻田種稻,田里養魚’,我們對其進行了升級,變散養為圈養,這樣管理更加方便。”項目專家、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何濤說,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還特意從袁隆平雜交水稻成都分中心為壯嶺村引進了優質、高產、耐肥抗倒的稻漁專用稻品種“天泰優808”。
何濤指出,這一稻漁立體生態循環種養模式,在保證水稻增產的前提下,能大幅度提高稻米品質、水產品產量及質量,同時實現化肥、農藥“雙減”。其中,化肥使用量較傳統農業減少50%,農藥使用量減少70%。
占地約2000平方米的稻漁循環種養示范場,可灌溉100畝稻田。“傳統的水稻種植,一畝田的收入頂多2000塊錢,而采用這種新模式,‘稻+漁’產生的綜合收益,可使每畝稻田的產值達到上萬元。”何濤說。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為了讓項目真正落地,為村集體帶來長久的收益,幫扶隊在引進先進的理念和技術設備的同時,積極聯系專家對村民進行魚苗選購、日常管護、病害防治等全流程養殖培訓。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由幫扶單位扶持并承擔風險,通過一個養殖周期全鏈條的養殖探索學習,總結經驗教訓,掌握養殖技術全流程,培養村里自己的養殖技術帶頭人,才是我們的根本目的。”徐思勇說。
今年4月,壯嶺村投放了首批兩萬尾魚苗。村民趙永生作為幫扶隊重點培養的養殖技術帶頭人,參與了這批魚苗從投放到收獲的全過程。“以前只會在小水池里隨意放養一些魚,完全沒想到還可以這樣養魚!”趙永生說。
從種田能手到養魚高手的轉型并非一帆風順。今年夏天,因遭遇極端天氣,示范場的增氧設備夜間未能及時啟動,次日早晨,水面上浮起一片死魚。
“當時他情緒非常低落,覺得對不起幫扶單位,來跟我道歉。我安慰他說沒關系,我們就當是買教訓了。”徐思勇回憶道。
經過一個周期的學習摸索,趙永生逐漸掌握了養魚的專業技術。今年國慶節前,示范場售出了第一批3000多斤魚,獲得三萬元的收入。國慶節后,又新增投放了4萬尾魚苗。
“當前我們還在試驗階段,隨著經驗逐漸豐富,后續還可以增加養殖數量,提升經濟效益。”徐思勇說,示范場的每個魚桶最高年產可達5萬斤,四個桶的年產值有望突破百萬元。
壯嶺村黨支部書記趙強表示,隨著稻漁循環種養模式取得顯著成效,村里計劃盤活閑置土地,進一步擴大規模,當前村里正著力培養更多技術人員。
“這種模式種出來的大米也非常香,有一種‘魚香味’。我們還希望通過這個項目的引入,打造我們糧油園區自己的稻米品牌。”趙強說。
(中國日報四川記者站 趙俊峰 彭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