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每日甘肅網通訊員 王麗霞 馬佳蓉
從“單村獨斗”到“片區共贏”,從“靠天吃飯”到“科技種田”,從“豐收難變現”到“豐收入口袋”,近年來,靈臺縣以一條農業產業鏈串聯起農戶的幸福生活,讓農業現代化從抽象概念,變為農戶鼓脹的錢包與紅火的日子。
過去,靈臺縣各鄉鎮農戶“單槍匹馬”種地,土地分散、技術落后,收成全憑天氣。如今,該縣將鎮村與3個鄰村、金穗豐公司整合,通過“1+3+X+N”模式,推動上千畝零散土地整合為3000畝高標準農田。
“小田變大田”實現規模化種植,降低耕作成本的同時,還為農戶帶來多重保障:土地流轉有租金、種地有技術指導、銷路無需發愁。政策與技術送到家門口,讓農戶種地更有底氣。
今年,什字鎮建成的旱作農業科技創新中心,成為農戶的“科技靠山”。中心內,專家工作站專攻技術難題,田間實驗室開展種植試驗,農民夜校傳授實用方法,從技術研發到落地教學形成閉環。
在科技助力下,無人機“一噴三防”精準作業、良種全面推廣,種植模式更升級為“一年兩茬”,畝均增收2000元。目前,什字鎮良種普及率與農產品抽檢合格率均達100%,昔日“望天田”徹底變為“高產田”,破解了農戶“種得多、收得少”的困境。
“豐收怕爛、賣糧怕壓價”曾是農戶的心病,而金穗豐糧食烘干中心的建成,徹底解決了這一難題。2024年秋天連續陰雨,中心敞開收購高水分玉米,且收購價高于市場價,單此一項便幫農戶挽回損失800多萬元。
此外,中心還免費處理秸稈,畝均為農戶節省100元收割成本;秸稈經處理后可轉化為飼料出售,既讓“累贅”變“財富”,還能為村集體帶來分紅。同時,中心為村民提供務工崗位,實現“種糧有錢賺、務工有收入”。這座投資2000萬元的烘干中心,不僅將秸稈利用率從82%提升至97%,更帶動聯建村集體經濟增收102萬元。
歡迎全省各地的通訊員踴躍投稿:mrgstx@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