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安鄉石中村村民分揀晾曬黑花生。 通訊員李執攝
在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的田野間,一顆顆烏黑飽滿的花生從泥土中被采挖,剝開外殼,圓潤的果仁泛著油光。這看似普通的“黑珍珠”,如今已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金豆子”。目前,全縣黑花生種植面積超過8000畝,預計產值超過4000萬元,帶動近萬名農戶共享產業發展紅利。
“過去種玉米,一畝地忙活一年也就掙2000元。改種黑花生后,畝產240公斤,按每公斤25元算,一畝能收入近6000元。”德安鄉文化村村民趙興康捧著剛采收的黑花生,臉上滿是豐收的喜悅。
特色產業要想“成氣候”,規模化種植是基礎。寧洱縣以德安鄉文化村為試點,通過村集體統一流轉土地、整合資源,打造16畝黑花生種植示范基地,同時安排技術員手把手開展種植培訓,讓村民掌握從播種到采收的關鍵技術。
示范效應很快顯現:文化村黑花生種植面積從最初的100余畝擴展至450畝,德安鄉種植面積超過830畝、總產值達600萬元。隨后寧洱鎮、德化鎮、梅子鎮等6個鄉鎮相繼加入種植隊伍,形成多點開花、連片成勢的產業格局。
種植黑花生收益高,技術要求也高。為破解技術難題,寧洱縣組建由縣鄉農技人員、種植大戶組成的“技術護航隊”,從選種、播種、田間管理到采收,為農戶提供全流程指導。“前期干旱易生蟲,后期雨水多易發病,我們都得提前預防。”德安鄉農業農村發展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楊曦介紹,農技人員常深入田間地頭,指導村民科學防治病蟲害,還通過“田間課堂”、微信群等方式為種植戶解答疑問。
為進一步提升土地效益,寧洱縣探索糧經輪作模式。黑花生采收后,依托河谷熱區資源,輪作油菜、無筋豆等經濟作物,實現“一地雙收”。“輪作后,每畝地年產值從6000元提升至1萬元以上,農民的腰包更鼓了。”寧洱縣農業農村和科學技術局種植業股負責人羅剛說。
“家人們看過來,這是咱們德安鄉的黑花生,富含硒元素,生吃香脆、煮粥濃香。”在蘭慶村返鄉青年周保林的直播間里,黑花生成了“網紅產品”。今年豐收季,他一場直播就賣出800公斤黑花生,銷售額達4萬元。
產業要長效發展,必須打通市場。寧洱縣注冊“寧洱黑花生”地理標志商標,統一包裝設計,讓“土產品”變身“俏商品”。同時,構建線上線下立體銷售網絡,線下與大型商超、農產品批發市場建立長期合作,確保產品有穩定銷路;線上借力電商平臺、直播帶貨,讓黑花生走出大山。
在發展產業的同時,寧洱縣始終堅守綠色發展理念。在黑花生種植中,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生物防治替代化學農藥,減少農業面源污染。依托花生、冬作物輪作模式,不僅改善了土壤結構,還提升了地力。“輪作后,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15%,病蟲害發生率降低20%,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羅剛介紹。
強化科技支撐、拓展產業鏈條,寧洱縣將讓黑花生這顆“黑珍珠”真正成為富民強村的“金豆子”。
云報全媒體記者 胡梅君 通訊員 李執
(云南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