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第一財經 作者:佟鑫 責編:李剛
計時的誤差和混亂,曾經是150年前全球各地面臨的一大問題。為了推動時間的科學化,促進時間的應用更深度地商業化,一批人曾經奔走各方,推動全球范圍的計時改革。
此前,時間曾經歷了一段“雙軌制”。在半個多世紀里,一些人致力于建立世界統一的標準時間,但這個目標很難一蹴而就,各地還存在著本地時間。因為,最初的通用時間是一種專業服務,價格很高,普通人“買不起”。工人、市民普遍依賴日出日落等自然計時方式,也有一些人抓住“時差”的商機,成為頗具傳奇性的“時間販賣者”。
《時間在說謊:一部時間創造史》一書講述了150年前全球計時改革關鍵時期的故事。該書策劃人、東方出版社編輯王夕月說,標準時間一天24小時、全球分為24個時區,我們在這種時間框架下習以為常地生活,但很少有人知道這套時間系統是怎么確立的。從全球計時改革發生的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歐洲在社會制度、生活方式等方面發生的變革,可以看出一些問題,對我們理解當下的社會也有幫助。
![]()
國際子午線大會代表合影
受挫的標準時間推動者
歷史學博士、加拿大圓周理論物理研究所科學作家和編輯約翰斯頓在《時間在說謊》一書中指出,如今人們使用的標準時間不是哪個人單獨的創意,而是一批積極擁護者共同推動的。他們所處的社會、政治、文化和技術環境都很重要。
1837年,美國弗吉尼亞州的薩福克發生了火車事故,原因是火車沒能按照列車時刻表運行。在計時還很容易不準的時代,鐵路是先行者。加拿大鐵路工程師桑福·弗萊明(1827~1915)懷有建立世界標準時間的理想,據說他有一次在愛爾蘭坐火車,由于時刻表印錯時間沒趕上車。弗萊明在一本呼吁計時改革的小冊子上寫下了這個故事,他希望以一個小時為單位,為全世界平均劃分24個時區,結束各地使用不同計時方式可能引發的混亂。
在弗萊明活躍的時代,鐵路工程師在計時改革上的話語權比天文學家要差得多,后者掌握著權威的時間計量技術。弗萊明轉而通過行業組織去嘗試推動變革。當時,美國計量協會、多倫多工程師和測量員專業論壇等組織,正在關注怎樣優化計時設備,提高觀測質量。
弗萊明提出三個重要動議。一是停止各地獨立使用的地方時間,在全世界推行24個標準時區,每個時區跨越15個經度,代表一個小時。二是確立全球本初子午線,作為計算時區的起點,弗萊明建議設在白令海峽中間。三是用24小時制的時鐘,在時間后面標明上下午。他把觀點寫成文章,設法傳遞到一些大人物手中。
當時的政治家和學術權威紛紛表態。官方不想干涉民眾使用時間的方式。科研機構認為這件事雖然重要,但還沒到該解決的時候。一些專家則出于政治目的,不支持他的建議。
做時間生意的家庭
1883年11月18日,美國和加拿大鐵路系統決定采用標準時間,確定了位于倫敦格林尼治的本初子午線。但這并沒有直接導致全世界標準時間的實行,相反,鐵路通過的很多城市,地方時間都沒變,火車開行造成了時間的“雙軌制”。人們到火車站坐車,就得調校自己的手表。當時一些城市的居民反對這種變化,他們認為一切都被鐵路巨頭脅迫了。“太陽要遵照鐵路時間升起落下”,當時的媒體這樣報道。
1888年,英國產生了激烈的輿論爭議。格林尼治時間到底是必要的公共服務,還是一種可供選擇的奢侈品?博物學家達爾文之子賀拉斯·達爾文需要靠郵局公布的時間來設置科學儀器,他建議郵局使用電流針來為全體民眾提供時間信號。達爾文認為,這比郵局專門為少數付費用戶派送時間信號要更劃算。
可惜,郵局測算之后發現,安裝電流針和運維的成本是付費用戶所帶來的收入的8倍。而且,安了這些東西,大概率就沒人再愿意付費了。達爾文的方案在商業上行不通。
生活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英國母女瑪利亞·貝爾維爾和露絲·貝爾維爾,被稱為“非正式的時間服務者”。英國的報紙資料顯示,19世紀30年代在格林尼治天文臺工作過的約翰·亨利,曾經負責為精密計時表調整時間,使其和天文臺的正確時間一致。他后來把這項服務提供給城鎮中的鐘表制造商和一些需要精準時間的有錢人。約翰于1856年去世,他的妻子瑪利亞·貝爾維爾接手了這項生意,一直做到1892年退休。瑪利亞外出工作時,會帶著女兒露絲,因此在她1899年去世之后,露絲繼續做著父親開創的業務。他們前后曾服務過700多個客戶,其中包括工廠、商店和富豪家庭。貝爾維爾家族的“時間價格”約為4英鎊一年,略高于標準時間公司,比郵政總局便宜很多。
計時改革的國際政治
王夕月提到,我們現在所用的時間其實是被少數人界定的。在書中著墨甚多的國際子午線大會(1884年10月)上,很多小國或處在當時較偏遠地區的代表,比如亞洲,還包括一些非科學專業領域的人的聲音被忽視了。他們希望采用什么樣的時間,更便于他們的國家或他們的行業發展,相關的聲音在大會上處于下風。
有25個國家的代表齊聚華盛頓的談判桌,其中包括20位外交官、8位海軍軍官、7位科學家、4位工程師和2位大地測量員。約翰斯頓統計稱,在會議上話語權最強的是科學家,他們的發言占了所有發言的35%。弗萊明作為英國代表參會,他和工程師同行們希望推動全球民用計時改革,但天文學家和海軍官員們主導了議題,把本初子午線視為最重要的問題,以便解決航海的需要。
弗萊明在國際子午線大會第五天發言,提出全世界需要抓緊實踐通用時間改革。他也提到,為了兼顧便利性和精確性,在地方時間和通用時間之間也需要建立連接,比如當時美國實行標準時間制,設計了24個地區性時間,每兩個之間相差一小時。由于與會代表當時更多在關注本初子午線的英法之爭,弗萊明的意見沒能被進一步討論。
![]()
國際子午線大會召開地,美國華盛頓特區的行政辦公樓
國際子午線大會雖然只解決了很少的問題,但影響深遠。過了大約40年,隨著無線電廣播的推廣,通用時間更容易被各地共用,弗萊明的理想才逐步成為現實。這更多依賴于社會發展、商業經濟需求和技術的進步。
書中記載了很多發生在國際子午線大會之后二三十年里的故事,時間一度成為各方勢力爭奪的對象。鐘表行業一馬當先,英美制表商在國際子午線大會之后掀起了申請新專利的高潮。為了應對24小時制,鐘表行業認為“英國人都要重換時鐘表盤和手表表面”。老式鐘表還被認為技術已經過時。另一個當時出現巨大改變的行業是出版傳媒業,各類實用性的時區、時刻表類出版物更新頻繁,這也反映了當時計時改革熱火朝天的狀況。
![]()
《時間在說謊:一部時間創造史》
[加]司各特·阿蘭·約翰斯頓 著
東方出版社2025年8月版
歡迎關注東方出版社官方賬號
避免錯過更多好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