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城濟南一滴泉經典學堂,致力于少年兒童中醫經典啟蒙、國學經典啟蒙,歡迎機構、單位及家庭個人聯系。
![]()
說明:信息來自網絡,僅為宣傳中醫藥文化;如有侵權,聯系后將第一時間刪除。本公眾號所發布的所有信息內容,僅供參考之用。我們不對使用這些內容后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承擔責任。
吳鞠通(1758--1836),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人,享年79歲。他是一位杰出的中醫溫病學家。對中醫學的貢獻,在于對中醫立法上的革新和理論上的完善,尤其對于溫熱性疾病的治療,他對于理論的發揮和留下的諸多方劑,使得中醫的基本治法在外感病和熱性病方面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
![]()
據《溫病條辯》序言記載,吳鞠通出身書香門第,自幼習儒,19歲時因父病不治,死于庸醫之手,認為“父病不知醫,尚復何顏立于天地間”,在不為良相便為良醫觀念的影響下,慨然棄儒學醫。為父守喪期間開始購置醫書,朝夕誦讀。23歲時,又因侄兒巧官罹患溫病,死于庸醫之方,更加激發了從醫之志,并重點研究溫病。
“又越三載,來游京師,檢校《四庫全書》,得明季吳又可《溫疫論》,觀其議論宏闊,實有發前人所未發,遂專心學步焉。”1883年吳鞠通當時被朝廷選貢入京,參與《四庫全書》中醫部分的抄寫和校對工作。正是參與《四庫全書》中醫的檢校,使吳鞠通得以認真研究明代醫學家吳又可編著的《瘟疫論》。
主要成就
吳鞠通的學術成就主要體現在他對溫病學的深入研究和創新上。他撰寫的《溫病條辨》一書,堪稱溫病學領域的經典之作。在這部著作中,吳鞠通詳細論述了溫病的病因、病理、診斷和治療方法,特別是他提出的濕熱病發病機理和治療方法,不僅在當時引起了廣泛關注,更對后世中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
在學術上,吳鞠通最杰出的貢獻是對三焦辨證法的推廣和發展。他將身體分為三個部分——上焦、中焦和下焦,并針對每個部分的特點和病癥提出了相應的治療原則和藥方。他還發明了許多至今仍被廣泛使用的有效藥方,比如銀翹散、桑菊飲和青蒿鱉甲湯等。
![]()
“氣化則濕亦化”思想特色
治濕皆需以行氣之法為其根本,行氣可使氣機條暢而津液流通,陽氣通達而水濕得化,即“氣化則濕亦化”。
“氣化則濕亦化”出自清代吳鞠通的《溫病條辨》:“濕為膠滯陰邪,再加柔潤陰藥,二陰相合,同氣相求,遂有錮結而不可解之勢。惟以三仁湯輕開上焦肺氣,蓋肺主一身之氣,氣化則濕亦化也”。吳鞠通認為,濕氣彌漫,閉阻陽氣,衛外不固,病位偏于肺表,首重氣化,上焦輕開肺氣為治,濕阻衛氣內外合邪用三仁湯氣化以達濕化,透解肺衛郁閉之濕邪。吳氏亦云:“肺經通調水道,下達膀胱,肺痹開則膀胱亦開”。故應“先宣肺氣,由肺而達膀胱以利濕”。吳氏認為,通過宣發肺氣,由肺下達膀胱,亦有利濕邪從小便而去。
參考文獻:
[1]莫小英,阮威君,鄭鋒玲,等.基于“氣化則濕亦化”論治濕滯三焦[J].廣州中醫藥大學報,2024,41(04):1048-1052.DOI:10.13359/j.cnki.gzxbtcm.2024.04.035.
說明:信息來自網絡,僅為宣傳中醫藥文化;如有侵權,聯系后將第一時間刪除。本公眾號所發布的所有信息內容,僅供參考之用。我們不對使用這些內容后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承擔責任。
一滴泉,潤童年。
泉城濟南一滴泉經典學堂,致力于少年兒童的經典誦讀學習(國學經典+中醫經典)。
一滴泉,雖小,卻可匯成江海;
一本書,雖薄,卻能點亮人生。
一滴泉經典學堂,愿做孩子人生的第一滴智慧之水。
泉城濟南周末少兒公益國學中醫學習活動:內容時間
周末少兒公益國學課堂:以《論語》為主,涵蓋其他國學經典,時間約一個小時,除寒暑假及小長假之外,持續推進。
周末少兒公益中醫課堂:以中醫經典為主,強調中醫生活化,注重健康生活養成,時間約一個小時,除寒暑假及小長假之外,持續推進。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