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T OF COMMON
/不寫平庸的故事/
![]()
看似簡單,但其實很難
文/王芳潔
編輯/劉宇翔
在西貝事件發生后的第八天,云海肴創始人之一趙晗在云南突發心梗離世,終年僅40歲。
我對這兩個牌子非常熟悉,在家附近的金融街購物中心地下一層,一下扶梯,兩家的餐廳對面而居,客單價也比較近似,大概在百元上下。相比之下,云海肴要便宜一點,還有專門的快餐區,但西貝的生意明顯更好,菜品不辣,有兒童餐,很多家庭客戶前來就餐。
前段時間,我突然發現,那家云海肴已經閉店了,當然,這幾天的西貝,雖然開著門,但客流量也明顯減少。
在命運急轉直下之前,這兩家品牌同樣都遭遇了巨大的輿情,西貝被羅永浩連環“追擊”,創始人賈國龍在應對時進退失據。云海肴新加坡店,因為供應字節新加坡團隊團餐,發生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被提告,新加坡公司CEO呂志韜當庭認罪。
兩件事中,兩家公司都有失當之處,這些都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在此亦無討論的必要。但兩件事發生得如此之近,我想也并非全然偶然,它們隱隱指向了一個事實——
那些曾經最受市場和投資人青睞的(人均)百元餐飲連鎖品牌,已經集體走到了命運的十字路口。
最近流行一個詞,“經濟上行期的美”,如果要說餐飲行業,這類百元餐飲品牌應該能代表其中一種。他們都誕生在中國餐飲企業品牌化和連鎖化的初期,很快便做大做強,成為地方菜系的龍頭。
那是一個尋求規模化、標準化和資本化的時代,一些企業想做中國的麥當勞,比如真功夫;還有些企業想做中餐必勝客,必勝客的披薩是歐南菜,云海肴的小鍋米線是西南菜,西貝的莜面是西北菜,烤雞翅配薯條,黑三剁搭米飯,馕卷了羊肉串,邏輯差不多。
這類企業的產品和定價也基本都參考了必勝客,要吃飽吃好大致在人均百元左右,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這是一個以工薪家庭為目標群體的合理區間。它具有相當廣泛的受眾基礎,所以也要盡量靠近目標群體的消費地區,一般來說,就是一二線城市的購物商場。
為了實現規模化,這些餐飲品牌都需要進行融資,其中云海肴于2012年進行了A輪融資,西貝至少已經融過4輪,抵達了IPO的前夜。當然,融資就意味著資本方需要退出,也就需要品牌在后期資本化,這且按下不表,但我相信,企業拿到的每一筆錢,都是有重量的。
至于標準化,中餐的標準化其實很難,好吃是一個很主觀的感受,但標準化意味著客觀的可量化。
為了滿足這一點,無論是西貝還是云海肴都盡量精簡了SKU,最典型的就是賈國龍曾經非常強調的一頁紙菜單,因為只有SKU足夠少,才能將每個SKU進行標準化研發。
正因這種標準化的需求,中餐中央廚房在2010年前后蓄勢待發,但是彼時,因為規模化程度不高,中央廚房成為前置重資產投資,被很多餐飲企業視為負累,典型的案例是嘉和一品將中央廚房資產出售。
但伴隨著當時的經濟持續上行,一些餐飲品牌規模化程度越來越高,中央廚房還是成了不得不進行的投資。注意,這時大家還將其視為資本化開支,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產生超額回報。
然而,沒有永恒的周期,就像沒有停滯的時間。2020年后,無論是餐廳還是食客,都明顯感受到了變化,前者的生意變差,后者捂緊了錢包。
以北京為例,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北京餐飲業實現收入1273.9億元,同比下降4.9%。
銷售額降低,食材采買的費用也會下降,但是對于餐飲企業來說,很多成本都是剛性的,比如房租、水電、員工薪資,連鎖餐飲品牌還會涉及到比較高的中臺成本、營銷成本等。
趙晗生前曾經發過一條朋友圈,截圖了北京統計局2024年上半年的數據,當期,北京規模以上(即年營收1000萬元以上)餐飲業利潤總額1.8億元,同比下降88.8%,利潤率低至0.37%。
趙晗說,真實的只會比這個慘的多,餐飲這行現在99%在虧損,“好多朋友發了這個數據問我們好嗎,我說利潤率跑贏大盤兩三倍,算好嗎?”
簡單計算一下便知,云海肴的利潤率大致只有1%。算好嗎?當然不算。
須知,這還是在云海肴已經采用中央廚房的前提下,客觀來看,經濟周期的變化加速了中央廚房的建設,因為中央廚房可以以工業化的方式,來實現降本增效。
相關資料顯示,2019年,云海肴與云南農墾集團簽署了《中央廚房項目戰略框架合作協議》。后來也有媒體報道,在北京豐臺,云海肴建設有1萬平米的加工物流中心,負責食材的初加工、肉類的熟制以及統一的冷鏈配送任務。
而在2020年,西貝的超級中央廚房落戶呼和浩特,此外還擁有華北、華東、華南三大中央廚房,以及難以計數的半成品供應商。
中央廚房的好處非常明顯,標準化的制備工藝能夠保證餐飲品牌在連鎖過程中,口味和出品保持穩定,此外還可以減少店面的后廚面積,滿足很多商場不能使用明火的消防規定,店面展示的“明廚”干凈整潔。
但是,缺點也十分突出,標準化制備工藝會讓菜品的口味穩定在一個標準上,既不會太差,當然,也就不可能特別好。
而偏偏我們中國人的味蕾,是很挑剔的。或者說,我們每次花錢,預期是獲得標準化收益,超預期是獲得超標準收益,但是預制能提供的上限就是標準化收益。
今天,當你踏入任何一家存在標準預制的餐廳,你的預期都會被管理在一個明確的閾值里,這在一定時期內,可能不算是大問題,人們在大商場里花人均大幾十或者一百來塊吃飯,也知道吃不出太多花樣,再加上這些店開的時間還不算太長,很多菜還能吃個新鮮。但時間一長,味覺就倦怠了。
幾年前,榮小館總經理董年凱在接受采訪時就曾經指出,中央廚房對食材的傷害很大。所以榮小館堅持了明檔出品,現點現做。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既然榮小館可以,為什么西貝不可以?云海肴不可以?
原因其實就寫在大眾點評上,榮小館的客單價近兩百元,超過西貝50%,也是云海肴的兩倍多。
這就是當下百元連鎖餐飲品牌的困境,不現做,客人不滿意;提價,客人也不滿意。
坦白說,這幾天,賈國龍說的改革方案,我覺得不甚現實,將融合預制工藝的門店改造為高度現制門店,這本身就會帶來巨大的挑戰,包括環境是否允許,出餐速度是否能跟上,現制工藝的標準化有沒有普及,以及更為關鍵的,財務模型能否支撐。
核心的矛盾在于,今天很多人會覺得一百塊比過去的一百塊更珍貴了,所以,對對價體驗的要求更高,而提供標準化體驗的西貝們很難滿足需求端的變化,這就導致實際門店收入減少,但相關損耗并未降低。
于是就陷入了負面循環,包括口碑下滑,門店規模減少。
其實云海肴應該就已經走進了這樣的循環當中,《第一財經周刊》曾報道,早在2019年,云海肴的全國在營門店數量超過了150家,及至2024年末的媒體報道中,云海肴的門店數量仍為150家,然后到了2025年,窄門餐飲數據顯示,云海肴的在營門店數量為145家。
因為統計方不同,這些數據可能多少有個位數的出入,但至少說明,六年里,云海肴沒有走出向上的曲線。
這兩天,我還看到一些文章說,未來出海會是西貝和云海肴們的出路,仿佛出海就是靈丹妙藥一般。
但是從云海肴新加坡的經歷來看,就出海而言,預期挑戰并不會比預期收益要少。
餐飲行業是一口鍋幾張桌子發展起來的,很多公司未必建設了完備的組織架構,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以及對當地氣候風土有充足的應對經驗,一旦管理邊際拉長,能力上就會遭遇巨大挑戰。
早在這兩件事發生之前,看著各個商場地下一層走馬燈似的換店,我就已經和朋友感嘆,人均百元的連鎖餐飲品牌受時代浪潮的沖擊最大,它們既無法像路邊的夫妻老婆店那樣,負擔最小的經營成本,保持最低的欲望。
它們的創始人、投資人,以及在超現代的管理制度下,與企業利益高度捆綁的店面合伙人,還要在發展的同時,不斷與現實碰撞,去感受其中的阻力。
使問題更復雜的是,百元餐飲品牌若以上市為目標,那就必須要保持高開店增速以及高利潤,勢必要想辦法拉開成本與收入的差值,這宛如在氣候莫測的大海,拼命劃動一葉扁舟。
很遺憾,一個浪打過來,被席卷的的確是大多數。
由于公號改版,為了您和最話的再次見面
請關注賬號,點亮星標
阿里榮耀歸來
甲骨文“一樹梨花壓海棠”
京東為什么要自營一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