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半經銷商深陷虧損,新車毛利為負習以為常,渠道價格倒掛危機正持續蔓延,行業繁榮背后暗藏系統性風險。
文 / 張恒
近期,多家汽車經銷商上市公司發布了2025年中期業績報告,數據普遍低迷。
今年以來,伴隨汽車總體銷量的走高,整車股行情持續紅火。但同時,汽車經銷商板塊的股價卻長期承壓,這一反差在近期陸續披露的中報中得以顯現。
經銷商虧損成常態
2025年上半年,港股市場8家主要上市經銷商中僅2家實現盈利,虧損總額超過62億元。
![]()
美東汽車2025年上半年業績繼續惡化,公司營收101.35億元,同比下降4.9%;歸母凈利潤虧損8.15億元,而去年同期虧損僅0.3億元。美東汽車原本以保時捷等豪華品牌門店為核心競爭力,如今卻因品牌溢價下滑而陷入虧損。
正通汽車2025年上半年業績同樣不容樂觀,公司收益88.91億元,同比下降10.0%;股東應占虧損9.94億元,同比擴大39.63%。
百得利控股2025年上半年實現收益約38.13億元,同比減少約10.9%;歸母凈利潤710萬元,同比減少約79.1%。百得利稱,業績下滑主要受新車銷量及售價下滑影響。
這幾家上市公司原本就是經銷商網絡中的頭部集團,美東汽車代理品牌眾多,百得利控股覆蓋保時捷等豪車,但業績依然不振。
![]()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8月發布的《2025年上半年全國汽車經銷商生存狀況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今年上半年經銷商虧損比例已升至52.6%,新車銷售業務的毛利貢獻率為-22.3%。同時,經銷商對主機廠的總體滿意度下降至64.7分,為近14年來的新低。
一系列數據表明,銷量增長并未帶來相應的利潤提升,“賣車不賺錢”已成為許多經銷商的現實困境。作為汽車產業鏈中議價能力較弱的一方,虧損、價格倒掛等問題令整個渠道生態正面臨嚴峻考驗。
價格倒掛與現金困局
進入2025年,國內乘用車產銷量在政策刺激與換購需求的支撐下出現顯著回暖,但這一增量是否健康且可持續?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僅30.3%的經銷商完成了當期銷售目標,約七成未達標;同時74.4%的經銷商存在不同程度的價格“倒掛”,其中43.6%的倒掛幅度超過15%。這意味著大量門店在常規業務中已處于現金流被動狀態,售車成為負現金流項目。
![]()
“倒掛”成因大體可歸結為三點:第一,廠家與經銷商之間的價格博弈長期化,許多品牌為爭奪銷量選擇以更低的終端價格吸引消費者;第二,廠家的返利與考核機制復雜、周期較長,導致經銷商實際到賬資金滯后;第三,庫存承壓與融資成本上升一并擠壓了現金流的緩沖空間。
中國經銷商當前的情形類似“賣車消耗現金、靠售后和返利維持運轉”的結構,這在行業內部已成為普遍認識。
這實則是一種由車企主導的產業鏈生態規則——對經銷商來說,這種模式往往顯得不太公平。
返利、考核與庫存風險
經銷商與主機廠之間的張力集中體現在返利形式和考核安排上。
報告顯示,多數廠家的返利包含“基礎返利”與“模糊返利”兩類,后者占比較高,結算周期普遍為2-3個月,部分按季度結算。經銷商難以在短期內精確核算實得返利,加之返利常以車款或內部抵扣形式存在,實際可支配資金被進一步壓縮。
庫存和現金流的連鎖問題也同步顯現。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的庫存預警顯示,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長期位于榮枯線之上,資金一旦緊張,庫存管理的容錯率幾乎為零。廠商在目標設定上若繼續采用“高位目標+以價換量”的策略,就會把渠道推向更高的經營風險。
![]()
若返利和考核機制沒有調整,渠道端的脆弱性則會逐步反噬至供應鏈的上游。也就是說,大家的風險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犧牲渠道利益換取暫時的穩定是一種短視行為。
放眼全球,其實存在著不同的渠道生態。在美國,汽車分銷體系以獨立經銷商為核心,返利和激勵政策透明度較高,經銷商在定價方面也有更大的話語權。在歐洲,則普遍采用廠商與渠道深度綁定的合作模式,主機廠通常會主動分擔庫存風險,從而幫助經銷商維持更健康的現金流。
反觀國內市場,價格戰打得更為激烈,渠道端承受的壓力也更為集中。這種對比其實揭示了一個事實:面對行業波動時,不同的渠道治理機制,會直接影響到經銷商承受沖擊的程度,有的制度加劇壓力,而有的則真正起到了緩沖作用,更具可持續性。
短期穩流 長期重構
面對新車業務帶來的直接虧損,經銷商正在把目光投向兩條戰線:一是擴展售后與服務業務;二是重塑品牌與產品組合,向新能源傾斜。
數據顯示,經銷商毛利構成中,售后貢獻63.8%,金融與保險貢獻36.2%,新車則為負貢獻。售后服務因此成了經銷商最穩定的現金流來源。部分頭部經銷商集團已在洗美、深度保養、二手車整備和延伸服務(如租賃、改裝)上投入,以提高單車生命周期價值。
![]()
另一方面,新能源車正在重塑渠道生態。2025年1-8月,中國新能源汽車零售量962萬輛,同比增長36.7%,新能源車銷量達到汽車總銷量的45.5%。
在報告樣本中,新能源獨立品牌經銷商的盈利占比為42.9%,顯著高于傳統燃油車的25.6%;新能源4S店在新車、售后和金融三項的毛利貢獻均為正值,實現了從產品到服務端的正向循環。
![]()
必須認清的是,現實情況是嚴峻的:超過半數的經銷商處于虧損狀態,價格倒掛廣泛存在,返利與庫存機制拉低了渠道的承受力。
短期內,穩住現金流、壓縮成本與放大售后服務規模是多數經銷商的首要任務;中期看,則需要與車企重新談判返利與目標設定,推動更透明、更具風險共擔的渠道規則;長遠看,新能源帶來的結構性變革不可逆,成功轉型的經銷商將在產品與服務兩端獲得新的盈利空間,但這要求資本、組織與運營模式的同步升級。
對車企而言,時至今日,渠道仍是連接用戶的關鍵觸點。保持市場增長的同時,車企應承擔起部分庫存與價格穩定責任,改進返利與結算機制,避免把短期市場份額的爭奪轉化為長期渠道的傷害。
![]()
健康的廠商-渠道關系基于風險共擔與收益共享。中國市場若沿用過去“高目標+以價換量”的打法,渠道風險將繼續累積,并最終反噬產業鏈的穩定。
汽車行業是要回歸健康可持續的渠道模式,還是繼續陷在“價格戰”里透支未來?中國汽車能否真正走向成熟,需要廠家、經銷商和相關部門共同推動形成更實際、更負責的行業共識落地。【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傳媒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