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年輕人喝酒圖的是輕松,喝果味、喝低度,講究的是氛圍感,不是排場。老一輩的“喝茅臺講面子”,正在被年輕人的“喝啥都行”取代。更現實的是,茅臺不再是唯一的“社交貨幣”。
文丨金融八卦女特約作者:身披鎧甲的方方
進入11月,白酒圈的風向又變了。
這兩天,53度飛天茅臺的批發價跌破了1600元大關,創下有記錄以來的新低。要知道,2021年底它還曾風光無限,價格一度站上3000元的高位。短短四年,價格幾乎腰斬,跌去近一半。
不過,茅臺官方依然鎮定,和五糧液、習酒等幾家酒企聯手發聲明,強調部分電商“未經授權、貨源復雜、風險較高”,但這擋不住市場的一陣唏噓。
![]()
▲補貼后的茅臺酒價格 來源:電商網站截圖
從身份、地位與稀缺的象征,成為購物節的常客,對于茅臺“價崩”,有人感嘆情懷碎了,也有人說這才是理性回歸:
畢竟,能靠實力賺錢的東西,從來不怕少了泡沫;怕的是被神話撐得太高,忘了它本來只是“酒”。
茅臺的落寞也是白酒市場現狀的映射。從產能擴張、消費場景轉變,到電商平臺重塑價格體系,再疊加年輕一代對白酒的“距離感”——白酒行業正在經歷巨變……
1./ “社交貨幣”縮水:喝茅臺的少了,賣茅臺的急了/
在2024年初,那會兒的茅臺,還是高高在上的“酒中頂流”。1月份,原箱批發價穩穩站在2900元左右,散瓶也得2600元一瓶。線下專賣店門口常年排隊,黃牛隨便倒騰幾瓶就能賺個好幾千。搶到一瓶1499元官方價茅臺,那是真·社交貨幣——朋友圈發一張圖,朋友都得被問一句“你是怎么搶到的?”
再往前看,2021年才是茅臺的巔峰時期。那年散瓶批發價一路飆到3000元上下,原箱單價能炒到3800元,部分年份的紀念酒甚至被炒到上萬元。那陣子茅臺不只是酒,是“液體黃金”。有人囤酒當理財,有人拿來送禮撐場面,還有人直接鎖進保險柜當收藏。那時候的茅臺,仿佛帶著“
只漲不跌”的光環,連銀行理財都得靠邊站。
![]()
▲茅臺巔峰時價格 來源:聚金數據
可到了2024年春天,茅臺神話開始有點“松動”了。年初價格還穩穩在高位,到了4月,散瓶從2600元掉到2100元,不少人開始意識到——茅臺也不是永遠漲的。官方一看勢頭不對,趕緊“控貨穩市”,減少市場投放,價格一度在7、8月間被穩住在2400元上下。但好景不長,9月中秋前后,終端零售價又有回落趨勢,喝茅臺的少了,賣茅臺的急了。
進入2025年,這場滑坡徹底失控。
1月,散瓶批發價跌到1980元,比巔峰期跌了三分之一,但經銷商還嘴硬:“春節肯定能反彈。”
結果沒反彈,3月價格再度跌破1900元,市場開始有人甩貨。6月,端午旺季不漲反跌,價格掉到1770元,首次擊穿1800元心理防線。10月,中秋國慶“旺季不旺”,價格跌到1760元。有酒企經理無奈透露:“高端餐飲開瓶率降了22%。”
到了11月,雙十一補貼價徹底破底——
批發價跌破1600元,兩瓶裝折合1575元,創下歷史新低。
![]()
▲茅臺價格走勢 來源:聚金數據
對那些2023年底高價囤貨的經銷商來說,這波可謂“血的教訓”。他們當初以2600元一瓶的價格拿貨,指望春節翻倍,如今一瓶賣1600元就虧1000,賣也不是、不賣也不是。有人苦笑:“以前囤茅臺像抱金磚,現在囤茅臺像抱炸彈。”有黃牛更直接:
“這年頭,茅臺不香了,香的是退貨通道。”
![]()
▲虧慘的茅臺經銷商 來源:網絡截圖
茅臺公司倒是相當淡定。出廠價依然是969元,就算市場價跌到1500元,每瓶還能賺800多。畢竟對茅臺來說,這只是“市場波動”;可對經銷商來說,那是真金白銀的傷筋動骨。
回頭看,在2024年時,沒人會相信飛天茅臺會跌破1600。結果短短一年,補貼、電商、消費結構變化三管齊下,把神壇上的飛天硬生生拉回了地面。
其實,這場跌價潮并不只是價格的問題,而是整個消費邏輯的轉變。過去的茅臺,代表的是稀缺、面子、社交符號——那是一種“身份的酒”。喝茅臺不是因為口感,而是因為它能讓人顯得“有面兒”。但如今,年輕人喝酒圖的是輕松,喝果味、喝低度,講究的是氛圍感,不是排場。老一輩的“喝茅臺講面子”,正在被年輕人的“喝啥都行”取代。
更現實的是,茅臺不再是唯一的“社交貨幣”。曾經一瓶茅臺能撐起整場飯局的氣場,如今被一頓火鍋、幾瓶精釀和一堆拍照濾鏡替代。人們更愿意曬的是氛圍、是生活方式,而不是那瓶標簽紅得發亮的飛天。消費心理在變,社交邏輯也在變——茅臺的神話,輸給了時代的口味。
所以,飛天茅臺并沒有“跌落神壇”,只是終于回到了地面。過去它是權力與面子的象征,如今它成了一個品牌、一瓶商品。有人感嘆情懷碎了,也有人說這才是理性回歸。畢竟,能靠實力賺錢的東西,從來不怕少了泡沫;怕的是被神話撐得太高,忘了它本來只是“酒”。
2./ 不是電商太囂張,是茅臺自己“藏不住”了/
還有很多人把茅臺降價全怪到電商頭上:“都是平臺補貼搞的鬼,擾亂市場價格。”這話只說對了皮毛。電商頂多算是“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真正的問題,其實早就埋在茅臺自己身上了。
核心的矛盾,是“稀缺性”的崩塌。茅臺以前漲價邏輯很簡單:物以稀為貴。2004年,年產量才剛破1萬噸,折算下來大約兩千萬瓶,人均一年都分不到一杯,自然有漲價底氣。可這些年茅臺一直在擴產。根據中國證券網公布的數據,2023年茅臺基酒產量達到5.72萬噸,預計2025年全年,產能達到6.72萬噸,大約新增供應1.3億瓶(綜合網絡數據),加上基酒庫存能勾兌5.6億瓶,疊加社會流通庫存1.2億瓶,總量湊起來約有7、
8億瓶在市場上等著賣。
![]()
▲茅臺基酒產量變化(預估數據)來源:中國證券網
7億瓶是什么概念?全國14億人算下來,平均兩個人就能分到一瓶。過去營造的“一瓶難求”假象,在這么大的庫存面前瞬間破功。
就像以前大家搶限量球鞋,結果商家偷偷補了十萬雙庫存,價格還能不跌嗎?更麻煩的是,這些庫存里還有不少被黃牛和中間商囤著,一旦價格下跌,大家都想趕緊拋貨,就形成了“越跌越拋,越拋越跌”的惡性循環。
比庫存更致命的,是消費需求本身的“釜底抽薪”。茅臺的消費場景一直很依賴政務和高端商務宴請,很多酒根本不是喝掉的,是當禮品流轉。但現在不一樣了,新條例明確工作餐不上酒,智能酒精檢測門禁普及,灰色渠道幾乎被堵死。
商務宴請也不景氣。大環境影響下,企業開支普遍縮減,原本一桌飯必配茅臺,現在規格降了不少。更關鍵的是,茅臺的“金融屬性”正在消失。以前大家買茅臺不是為了喝,而是囤著升值,形成了“倒來倒去的擊鼓傳花游戲”。但從2024年開始價格一路下跌,越囤越虧,誰還敢大量囤貨?
電商平臺其實只是順勢而為。平臺知道茅臺有流量,用補貼換關注度,雖然每瓶貼幾百塊,但能吸引用戶下單、開會員,這筆賬很劃算。而且很多賣的茅臺,其實就是經銷商手里的存貨。
所以,電商不是茅臺跌價的元兇,真正讓價格承壓的,是茅臺自己無法控制的產能和庫存、收緊的消費場景,以及投機需求的退潮。換句話說,茅臺跌價,并不是被外力打倒,而是自己“藏不住”,露出了真實面貌。
3./ 轉型難在哪?茅臺和白酒行業的 “三道坎"/
其實,茅臺跌價并不是孤例,整個白酒圈都在“冬眠”。數據顯示,2025年前三季度,A股約20家白酒上市公司存貨總額高達1706.9億元,同比上漲11.3%,平均存貨周轉天數竟然有900天——差不多兩年半的酒要躺在倉庫里打盹。
茅臺的問題更像一連串“坎”。首先,7億瓶庫存壓頂。想快消化?得降價;降價?又打擊品牌溢價。茅臺想了個折中招——推動“開瓶消費”,把焦點從“收藏投資”拉回“宴席飲用+家庭聚會”,還推出100ml小瓶體驗裝,讓年輕人嘗嘗鮮。
但問題是,該場景不僅單價偏低,消費者的飲用頻次和總量也相對有限,根本無法抵消商務與政務消費大盤下滑帶來的沖擊。有經銷商無奈吐槽:
“我們現在大力推廣家宴用酒,還推出了買兩瓶贈小禮品的活動,可即便如此,一天也賣不出幾瓶,倉庫里的庫存始終降不下去。”
此外,年輕消費群體對高度白酒普遍 “不買賬”:95后、00后更偏愛低度酒、果酒或威士忌,認為高度白酒口感過于辛辣刺激。為此,不少酒企都嘗試向年輕人靠攏 —— 五糧液推出 “一見傾心” 系列,古井貢酒打造 “輕度古 20”,牛欄山則推出網紅喝法 “牛碧桶”,可這些嘗試卻陷入了 “兩頭不討好” 的尷尬:年輕人覺得品牌刻意討好,顯得生硬;老客戶又認為這些產品偏離了品牌原本的風格,不夠 “正宗”。
![]()
▲牛欄山“牛碧桶” 來源:網絡
就連茅臺也在年輕化領域多次發力,不僅推出茅臺冰淇淋、與咖啡品牌聯名,還舉辦 “茅友嘉年華” 等活動,可最終到場的大多是中年消費者,年輕人鮮少買單。
另外,茅臺傳統經銷商體系已歷經數十年運作,形成了穩固的利益格局。如今品牌提出 “直營 + 線上線下聯動” 的改革方向,立刻引發了經銷商群體的強烈抵觸。一方面,電商平臺時常推出低價產品,部分經銷商為求生存,也暗中向市場低價供貨,直接沖擊了傳統渠道的生存空間;另一方面,直營模式的搭建需要時間與高額成本,而經銷商則通過減少供貨、散布負面言論等方式消極對抗。
其實,這不只是茅臺的獨角戲,而是整個行業的難題。高端酒企愁庫存,中端酒企愁市場,低端酒企愁生存。不過,也不是全無希望。茅臺試水即時零售控價,i茅臺開通配送服務,把價格握在自己手里;汾酒、洋河跟著美團搞“保真體系”,規范渠道;還有企業做“老酒回收”,幫經銷商消化庫存。
不過,曾經的“液體黃金”,短期內神話難再現。7億瓶庫存不是一天能消化,需求也不會立刻回暖。金融屬性消失是事實,但茅臺畢竟是茅臺,有品牌底子和品質支撐。只要熬過陣痛,把消費場景從“投機+收藏”拉回“飲用本質”,還是能穩住基本盤。
對消費者來說,茅臺降價是福音——以前遙不可及,現在普通人也能在重要場合喝上一瓶。但對行業而言,這是一場殘酷淘汰賽:靠炒作、靠渠道壟斷、不懂消費者的企業會被淘汰。真正懂產品、懂場景、懂用戶的,才能活下來。
酒本來就是用來喝的,不是用來炒的。茅臺回歸飲品本質,才是最健康的狀態。未來價格如何?別糾結太多,喝得起、喝得開心,才是王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