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們的身邊,有這么一個鄰國,它有著富饒的自然資源、占據(jù)著地理優(yōu)勢,國民GDP曾遠超日本,曾經是亞洲第一富裕強大的國家,如今卻混成了亞洲最窮的國家之一,動蕩,貧窮,販毒成為這個這個國家的標志,這個國家就是——緬甸。以至于鑒于電詐園區(qū)和割腰子讓我們對此聞之色變。
緬甸。全稱是緬甸聯(lián)邦共和國。位于亞洲東南地區(qū),是東盟成員國之一。與印度和孟加拉國,中國,泰國和老撾為鄰。新首都為內比都。緬甸領土面積大約67萬平方公里,是東南亞國土第二大國,也是中南半島上最大的國家,世界排名40位,2024年人均GDP為1454.26美元,位列亞洲第44,而亞洲總共就只有48個國家。佛教是緬甸的國教。國內緬族為核心民族,政治上有先天優(yōu)勢,有部分長期在戰(zhàn)火中的少數(shù)民族有著強烈的獨立意識。
![]()
緬甸在18世紀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后來為英國把緬甸劃歸為英屬印度度的一個省。這也為日后緬甸獨立以后和印度的領土糾紛埋下禍根。二戰(zhàn)結束以后,緬甸隨即在1948年宣布獨立,成立緬甸聯(lián)邦。1974年1月改稱緬甸聯(lián)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在80年代末期,由于國家動蕩,全國爆發(fā)游行示威。緬甸軍方接管政權,就此緬甸受到以歐美國家的全面制裁,但這種制裁沒有被東盟所接受,歷經近二十年制裁,緬甸民生凋敝,國家困苦。在緬甸各個政治團體積極爭取下,經聯(lián)合國的斡旋。各個政黨終于與緬甸軍政府達成協(xié)議。在2008年緬甸聯(lián)邦共和國新憲法獲得通過,規(guī)定實行總統(tǒng)制。緬甸于2010年依據(jù)新憲法舉行多黨制全國大選。2011年緬甸國會選出吳登盛為緬甸第一任總統(tǒng)。但時隔不久緬甸軍方再次接管政權直到現(xiàn)在。
![]()
緬甸之所以現(xiàn)在如此混亂就是因為民族眾多,緬甸有135個民族。但主體民族緬族卻不足60%,為了維護國家統(tǒng)一,自二戰(zhàn)后,緬甸政府大力其推行大緬族主義,強行“同化”少數(shù)民族,有不少少數(shù)民族不是法定少數(shù)民族(如華人、印度人、孟加拉人)、沒有國民身份證——導致他們無法享受入學、合法工作、遷徙等權利,如此他們怎么認同這個國家,那民族關系又怎么能和睦相處。比如在緬甸的80萬華僑就此淪為二等公民,不允許華人辦學,華僑不得擁有土地、不能匯款、不能領取營業(yè)執(zhí)照,不能行醫(yī)。
還有那些人口只有幾十萬人、相對弱勢的民族也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并且一直在傳承。他們都想保護自己的文化,不讓自己的文化被外來者踐踏,二戰(zhàn)結束后,緬甸邁向獨立,但這些歷史遺留的民族矛盾一下子被點燃,民族沖突的戰(zhàn)火在緬甸綿延不絕。克欽、佤邦、果敢等少數(shù)民族武裝勢力與政府軍之間沖突不斷,緬北地區(qū)長期處于戰(zhàn)亂狀態(tài)。戰(zhàn)爭不僅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還使得國內商業(yè)活動停滯,農業(yè)生產荒廢。許多企業(yè)因戰(zhàn)亂被迫關閉,大量勞動力逃離沖突地區(qū)。
![]()
而在二戰(zhàn)之前,緬甸憑借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緬甸成為了世界最大的大米出口國,緬甸號稱“亞洲糧倉”,糧食不僅滿足國內需求,還大量輸往其他國家,為國家積累了巨額財富。同時,緬甸境內寶石、玉石、石油等珍貴資源儲量豐富,這些資源的開發(fā)與出口,讓緬甸在國際經濟舞臺上閃耀著獨特的光芒。在20世紀 30 年代,緬甸人均 GDP 高達 700 美元,,遠超當時的日本及東南亞其他國家 ,在亞洲首屈一指,在新加坡獨立之初,李光耀還曾赴仰光考察,學習緬甸經驗。然而,時光流轉,如今的緬甸卻深陷貧困泥沼,這一巨大的經濟落差,背后隱藏著諸多復雜的因素。
同時,奈溫軍政府號召緬甸人自力更生、自主生產,減少進口、排斥一切外資。于是,一夜之間,外資幾乎全部被嚇跑了。政府還把所有的大米出口權收歸國有,農民被強制以低于市場價格的價格賣給政府。種田積極性大大被打擊后,緬甸大米出口量從1940年代的300多萬噸暴跌到了1980年代的不到100萬噸。這樣的封閉政策,將緬甸經濟的外向性牢牢鎖死,繼而加劇了緬甸社會走向衰落的進程。就這樣到了1987年,聯(lián)合國也把它列為世界最不發(fā)達國家之一。從最富到最窮,緬甸只花了30年。由此也導致了蘇貌軍事集團上臺。
![]()
作為“稻米之國”的緬甸有可耕土地約1821萬公頃,目前尚有600萬多公頃的空地、閑地和荒地有待開發(fā)。緬甸雖擁有廣袤肥沃的耕地,可長期以來,農業(yè)生產方式粗放,靠天吃飯的局面始終未得到根本性改變。農產品附加值極低,在國際市場上僅僅作為廉價的原料供應者,難以獲取高額利潤。以大米出口為例,緬甸大米無法與泰國等國的優(yōu)質大米競爭,利潤空間被嚴重壓縮。
在礦業(yè)等原材料方面,緬甸雖坐擁豐富的玉石、木材、礦產等資源,但國內工廠缺乏深度加工技術,只是單純地將初級產品出口到國外。以玉石產業(yè)來說,緬甸作為全球翡翠的主要供應國,卻只能出口原石,而翡翠的加工、設計等高附加值環(huán)節(jié)被其他國家掌控。這種 “賣原料” 的經濟模式,不僅使緬甸在國際貿易中處于產業(yè)鏈的低端,而且對國際市場價格波動極為敏感,一旦原材料價格下跌,經濟便會遭受沉重打擊。
![]()
冷戰(zhàn)結束后,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發(fā)生了深刻變化,緬甸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急劇下降,世界格局朝著多極化方向發(fā)展,國際經濟競爭日益激烈。緬甸由于長期實行較為封閉的經濟政策,未能及時適應這種變化,在國際經濟合作中逐漸被邊緣化。
在政治體系中,權力分配嚴重不均。軍方長期把控關鍵權力部門,在議會中也占據(jù)著大量席位,對國家決策有著決定性影響力。而民選政府在施政過程中,常常受到軍方掣肘,此外,不同政治派別之間為爭奪權力,相互傾軋,導致政府決策效率低下,無法形成有效的治理合力,國家治理陷入混亂。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民選政府與軍方發(fā)生嚴重的沖突,使得軍方強行推翻民選政府。
![]()
為此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出于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考慮,對緬甸實施了一系列嚴苛的經濟制裁。這使得緬甸在國際貿易中面臨重重障礙,無法獲得先進的技術和設備,難以吸引外資進入,進一步封堵了其走向繁榮發(fā)展的通道。同時,國際社會對緬甸的人權狀況、民族沖突等問題高度關注,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緬甸的國際形象和聲譽,使得其在國際經濟合作中面臨更多的阻力。
緬甸內部的政治和軍事動蕩,使得政府不得不將大量資源投入軍費開支,這進一步擠壓了經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的資金。長期的民族沖突,使得緬甸社會動蕩不安,投資者望而卻步,經濟發(fā)展陷入困境。外界的制裁不僅加劇了緬甸的經濟困境,還使得國內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民眾生活因經濟衰退而愈發(fā)艱難,對政府的不滿情緒不斷上升,為社會動蕩埋下了更多隱患。
![]()
曾經富裕的緬甸淪為如今貧窮的國家,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經濟政策的失誤、基礎設施的落后、教育水平的下滑、國際環(huán)境的變化以及民族沖突的內耗,猶如一道道枷鎖,束縛了緬甸經濟發(fā)展的步伐。然而,緬甸并非毫無希望,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年輕的人口結構以及重要的地緣戰(zhàn)略位置,都為其未來的發(fā)展提供了潛力。
![]()
我是清水阿嬌,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