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各家房企都陸續發布了中期財報,某專業機構統計的A股64家上市房企名單顯示,這些企業累計凈利潤預虧損高達347.18億至470.51億元。
算下來,平均每家房企上半年凈虧約5.4個小目標。
其中,掙錢的只有23家,虧錢的高達41家——超過六成的房企陷入虧損。一個再明顯不過的殘酷現實是:
虧錢賣房,已經成了常態。
盡管部分頭部企業已開始嘗試多元化布局,但大多數房企仍高度依賴傳統開發業務。想維持公司營收?還得靠賣房。
根據已披露的財報數據:保利房地產銷售收入占比93.5%,綠城93%,中海93%,華潤78.3%,招商蛇口87%,建發高達97%,萬科80.2%,華發94.32%,金茂80%,越秀92.5%,濱江98.06%,龍湖77.4%。
看出來沒?在這一眾房企中,華潤和龍湖是唯二兩家地產銷售收入占比低于80%的企業,其中龍湖最低。
翻開龍湖的中期成績單,想到了七個字——多面賺錢小能手。
上半年,龍湖實現營業收入587億元。其中運營業務收入70.1億元,同比增長2.5%;服務業務收入63億元,同比微增。
運營+服務兩項合計收入133億,占整體營收比重接近23%。
更關鍵的是,這133億可不是白忙活,它們貢獻了將近40億的利潤!尤其是運營業務,毛利率高達78%。
在中期業績會上,龍湖集團執行董事兼首席財務官趙軼放出金句:
“我們對運營及服務業務提出了更高要求,它們要成為整個集團的增長盤,為利潤恢復和增長保駕護航,當好穩壓器。”
這說明什么?說明龍湖已經不單靠賣房賺錢了。運營和服務業務成了利潤的“壓艙石”,這種利潤結構,明顯更適應房地產行業未來的發展模式。
當然,龍湖能形成這樣多元的收入結構,絕非一日之功。這是多年戰略定力和持續投入的結果。
早在2011年,整個行業還在“蒙眼狂奔”時,龍湖就已經堅持每年拿出銷售回款的10%,投入經營性物業。
可以說,它是在行業最好的光景里,默默做“最壞的打算”。
截至今年上半年,龍湖商業已開業項目達89個,整體出租率96.8%,穩居行業第一梯隊。
財務方面,龍湖連續多年保持正向凈現金流——注意,是含資本性支出的凈現金流。
要知道,很多開發商的經營性現金流并不含資本性支出。以前行業高歌猛進,大家靠融資加杠桿擴張,而龍湖早已告別那種模式。
2022年,龍湖提出“用經營性現金流壓降債務”;2023年,又進一步推動“用經營性物業貸置換信用債”。這三年來,龍湖債務管理的核心策略就是這兩招。
融資成本方面,利率只有3.58%,和央國企不相上下,平均貸款賬期更是拉長到了10.9年。
今年以來,龍湖已兌付101億境內信用債、35億中債增信債券。年底前還有一筆85億海外銀團貸款到期,目前已提前還了10億,剩余部分未來幾個月將進行分期償付。
今年上半年,龍湖名下存續的1698億有息債務里,銀行融資占比提高到了87%,有872億屬于經營性物業貸。
跟年初相比,它的債務規模,繼續削減了65億。
一年內到期的短期債務為256億,占比僅15%。而它手握447億現金,完全能覆蓋短期債務。
從2022年中期至今,三年時間龍湖的信用債下降了400多億。怪不得管理層笑稱:“降著降著,一不小心信用債都快還完了。”
這兩年,房地產行業商業模式正經歷深刻蛻變。從各國房地產市場發展經驗來看,開發業務到達頂峰后逐漸萎縮是必然規律,持有運營和輕資產服務將成為行業新的增長點。
龍湖,顯然已經跨過了那個分水嶺。它探索出了一條新路:用開發業務提供的現金流滋養經營性業務,再憑借經營業務的穩定收益穿越周期。
龍湖財報詮釋著一件事:
中國房地產行業終于有了真正意義上不再只靠賣房子賺錢的房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