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醫心理科特需病房
深夜的臺燈下,初三學生小雨第5次劃掉日記本上的"遺書",手機屏幕上是她剛搜索的"自殘會疼嗎?"。而在一線城市的學區房里,13歲的曉雯每天凌晨1點仍在書桌前刷題,她的父母堅信“考入名校是唯一出路”,卻未察覺女兒手腕上悄悄新增的劃痕。在這個被試卷、排名和短視頻填滿的青春期,中國青少年抑郁檢出率達24.6%,焦慮障礙患病率超過13%,每4個中學生就有1個存在手機依賴傾向。這些冰冷數字背后,是一顆顆正在經歷成長陣痛的心靈。當物質條件日益優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卻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造成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先天性因素、遺傳與基因突變、家庭創傷與教養方式、學校及社會因素等等,共同作用的結果。而這些問題不能單單以為孩子太脆弱,沒有挫折教育等等,青少年或許承擔了ta不能承受之痛。而這些外顯的行為,只是ta的求救信號,ta沒有其他可以緩解情緒的辦法,只是采取了一些極端的方式方法去解決痛苦。
青少年心理問題往往戴著各種面具:突然下降的成績可能是抑郁的信號,暴飲暴食可能掩飾著焦慮,沉迷網絡可能是逃避現實傷害的自我保護。生物學研究揭示,長期壓力會導致青少年前額葉皮質發育受阻,影響情緒調節能力,同時升高皮質醇水平,引發免疫系統紊亂。這種生理改變使得心理問題容易轉化為慢性疾病。這些行為不是叛逆,而是求救的摩斯密碼。
典型癥狀包括:
- 學業焦慮:持續失眠、考試前軀體化癥狀(如腹瀉、頭痛);
- 社交退縮:拒絕參加集體活動、過度依賴網絡社交;
- 自我傷害:隱蔽部位的劃痕、反復拔毛發、拒食、暴飲暴食等 ;
- 內隱:青少年常用隱喻表達痛苦,如“數學公式像蜘蛛網纏住我”(抑郁)、“心跳聲比上課鈴還響”(焦慮)。
家長需警惕:
- 持續兩周以上的睡眠紊亂(不能入睡、多醒多夢、早醒)。
- 突然放棄長期愛好(動力差、社交障礙、性格改變)。
- 社交賬號發布消極圖文。
- 其他與平日表現不一致的異常行為。
家長如何做:
- 設立“無評判時間”:每天20分鐘專注傾聽,禁用“你應該”句式,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做到“只傾聽,不評判”,建立良好溝通模式,耐心地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共情孩子的感受,最大限度給予抱持和接納,理解孩子的感受,全身心的陪伴與支持。
當青少年遇到困境時,可以嘗試以下方法:
深呼吸
緩慢而深長的呼吸可以幫助你平靜下來。試著吸氣時數到4,屏住呼吸數到4,然后緩慢呼氣數到6。重復幾次,直到你感覺稍微放松。
運動
適度的運動,如散步、打羽毛球、瑜伽或簡單的拉伸,可以幫助釋放體內的壓力荷爾蒙,提升情緒。
與信任的人交流
有時候,把你的感受說出來會讓你感覺好一些。找一個你信任的朋友或家人,和他們聊聊你的感受。當有人真正理解你,愿意陪伴你的時候,你也會找到心理支撐。
正念練習
專注于當下,觀察你的感受而不去評判它們。你可以嘗試專注于你的呼吸,或者注意周圍的聲音和氣味。或者你當下做的事,當思緒走的時候,把它拉回來。
尋求專業幫助
如果你發現自己經常陷入情緒波動,或者這些方法對你幫助不大,考慮尋求心理咨詢師或精神科醫生的幫助。他們可以為你提供更專業的支持和治療方案。
心理問題的發展如同水面下的冰山。初期表現在很多人包括孩子的眼里都是所謂的"小毛病"。這種"還能撐一撐"的僥幸心理,正是當代人對待心理健康最危險的誤區,也是導致病情惡化的重要原因。如果我們可以及時發現,及時診斷,及時治療,正視孩子的心聲,共同制定合理現實的目標,做到“少要求,多鼓勵”,孩子們才會真正得到治愈。
看著操場上奔跑的少年,我們忽然懂得:青春期心理問題不是成長的BUG,而是系統升級的必經考驗。當父母開始學習"非暴力溝通",當學校把心理課排進正課表,當朋友圈開始轉發心理急救知識,這份對心靈的溫柔關照,終將化作他們穿越風雨的鎧甲。每個迷茫的青春都值得被聆聽,每次勇敢的求助都該被珍視。讓我們攜手在成長的荊棘路上,為年輕的心靈點亮一盞不滅的燈。
作者:劉曉 王少雨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回醫心理科特需病房”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