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度的天氣,幾萬人涌進小紅書的首個線下市集,現場人聲鼎沸,成為近期上海最熱門的打卡地之一。
來自全國的100多個商家,不只在這里售賣好貨,還奉上了一場生活方式展演——果蔬商家舉辦起“番茄品鑒會”,植物染服飾商家拿出珍藏的植物標本,文創商家打造出陜西非遺“小型博物館”,戶外商家直接將攀巖板搬到現場“開玩”......
![]()
市集,人類最古老的商業形態之一,承載著面對面的溫度與發現式的驚喜,直到今天,這種交易形態仍然活躍在最年輕的商業前沿,并從線下走到了線上:
線下市集開放同一時期,小紅書APP完成了一次重要更新:將“市集”升級為底部導航欄的一級入口。
在《天下網商》看來,這一更新不只是產品界面變化,也是小紅書作為“生活方式電商”的核心落地場景——它融合了內容和交易,滿足用戶邊逛邊買的需求,也為商家提供了一個更穩定、更精準的經營場域。
過去一年,小紅書正在成為跨越代際的生活興趣愛好聚集地,沉淀下一批有穩定購物心智的用戶。現有消費者中超過70%是95后,此外,過去一年里00后的增速最猛。截至2024年底,小紅書APP月活用戶數量突破3.5億,73%的月活用戶有主動搜索行為。
這份數據背后,有一批“有好貨”“懂溝通”的商家開始冒尖:把鮮菌賣出千萬年銷的“彩云之珍”、服飾退貨率只有10%的“占春衣物”、年銷百萬單的“洋洋的鄉村生活”……這些商家不靠低價取勝,而是憑特色貨品和真實內容,在小紅書實現了高增速、高復購、低退貨率的良性增長。
新上線的市集,兼具“主動搜索+閑逛推薦”雙重模式,成為小紅書電商戰略落地的重要一環,也為這些好貨商家們帶來一輪全新的增長紅利。
![]()
云南“菌二代”靠一條筆記爆火,吸金破千萬
“這么好的菌子,為什么不推到線上讓更多人知道?”
2023年,葉紹敏帶著“彩云之珍”入駐小紅書電商的時候,心思很單純:想把自家菌子搬到網上賣賣看,選擇小紅書,只因自己是深度用戶。
作為云南“菌二代”,她的婆家在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市場有三家實體店,賣菌子近30年,生意在市場內做得風生水起,但也受困于“店等客來”的被動局面。
來到小紅書,葉紹敏一開始賣的是干菌,銷量卻不溫不火。轉折發生在兩年前的夏天。
7月正值新鮮菌子上市期,她隨手發出一條筆記——雞油菌、黑牛肝、蟲草花、鹿茸菇等各色鮮菌平鋪滿一整箱,再附上一鍋熱騰騰的菌子湯、兩張粉絲反饋截圖。一周后的某天,葉紹敏的手機突然被訂單“轟炸”,靠一篇筆記一天賣出100多單。
從此開始,葉紹敏將主推品從“干菌”轉向“鮮菌”,如今后者已經占據店里近七成業績,2024年,彩云之珍從百萬級商家成功躍遷到年銷千萬元。
![]()
這個看似帶著偶然性的電商創業故事,背后其實有其必然性。
這幾年,云南菌子的全網熱度飆升,雨季采菌、野生菌宴等內容頗受喜愛,激發出不少嘗鮮欲。葉紹敏的“七彩鮮菌”貨品組合,以豐富的形態和色彩形成視覺“鉤子”,很容易吸引到追求審美、新奇的小紅書用戶,這種視覺密碼又被復用到筆記創作、直播帶貨,屢試不爽。
“菌子世家”的背景也為她助攻不少。相較損耗低的干菌,鮮菌非常“脆弱”,對資金和供應鏈的要求更高。葉紹敏借助父母輩資源,能快速對接貨源,又自有種植基地,菌子品質新鮮、供應鏈穩定,對想嘗鮮的用戶來說,這種來自原產地的高品質鮮菌,正是他們心動的“拔草”對象。
越來越多像彩云之家這樣的生鮮食品類商家,正在小紅書上快速崛起。
一對新農人夫妻的“洋洋鄉村生活”,因一條“掰番茄”視頻走紅,已經在小紅書賣出100萬單水果;新中式面點品牌“饅頭超人”,開發出“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貝果饅頭,每年在小紅書的收入成倍增長;三級品酒師運營的“酒類美術館”,葡萄酒單類目月銷超過300萬元......
《天下網商》發現,這些食品商家身上不乏共性:這些都是品質好貨,健康、新鮮、用料足,在常規生產過程中融入了創意巧思,背后的供應鏈專業且穩定,因這些成本,相較市面上的同類產品而言,價格自然比網購大盤水平高一些。
他們能在小紅書獲得爆發,有兩個關鍵,其一,小紅書用戶對好品質好品味的商品有更大需求,愿意為“好生活”商品買單;其二,通過筆記、直播等內容,商家直觀展示出商品賣點,自然講述出原產地、創業者背后的故事,以產品價值和興趣內容撬動商品轉化。
![]()
10年“服裝人”賣東方感手工美衣,退貨率僅10%
如果說彩云之珍爆發的本質,是源于對“鮮”的極致追求,那么在另一個賽道,服飾領域,一個名為“占春衣物”的品牌,則用“慢工出細活”印證了好貨的另一種成功范式。
占春衣物的創始人彬彬是個85后,曾從事服裝代工生意,擁有自己的梭織和針織工廠,走日系簡約風格。然而受疫情影響,B端訂單驟減,合伙人退出,苦心經營的事業危在旦夕。
站在岔路口,彬彬選擇換一種方式把生意“重做一遍”。他砍掉了代工業務,決心做一個屬于自己的品牌,把真正的好衣服直接帶給消費者。
2024年1月,占春衣物在小紅書開張了。與葉紹敏類似,彬彬也是小紅書重度用戶,據他透露,自己曾一年在平臺上花了50多萬元購買日系家居器皿。
占春衣物主打棉麻、漢麻、桑蠶絲等高品質面料的衣服,推崇一種“慢時尚”。據彬彬介紹,店里的衣服都由裁縫師傅每人一件一件手工制成,為了讓衣物穿著舒適,他讓師傅們將衣物反面做到“無線頭”,耗時比普通衣物多出2倍。
“天哪找不出線頭:這襯衫傻傻分不出正反面”——占春的第一條筆記,沒有模特,沒有復雜布景,僅展示了掛在衣架上的棉襯衣,附上7句話文案。這條“素顏”筆記收獲了3000多人點贊和400多條評論,許多用戶熱烈討論起面料和工藝,為細節建言獻策。
![]()
彬彬把自己當成“首席客服”,每晚回復留言和私信,和大家交流衣物工藝、獲取新品靈感,逐漸收獲了一批“忠粉”:有客戶每逢上新必下單,有客戶稱“做工是我買過所有衣服里最好的”,甚至有海外時尚買手來下單,希望占春的衣物能“出海”到阿姆斯特丹。
工廠產能穩定后,彬彬又增加了上新頻次和筆記發布量,很快實現了月銷百萬元。值得一提的是,在服飾商家的退貨率動輒超過60%的當下,占春的店鋪退貨率穩定在10%左右。
像占春這樣在小紅書收獲一批忠實粉絲的原創服飾商家不在少數,類似的還有植物染服飾小店“雨中生”,00后創始人芮雨稱,店內的不少爆款都是從用戶互動中自然生長出來的。
據《天下網商》觀察,占春、雨中生等原創服飾商家,產品定價偏中高端,團隊擁有原創設計能力、自帶鮮明的美學風格,滿足了小紅書用戶對稀缺性、個性化商品的需求。
同時,他們借由衣物傳遞自己的生活方式,從可持續時尚、慢生活態度到東方感美學,不一而足,自動吸引到一批“精神同頻”的消費者,商家在與“同好”們的高頻互動中,建立起信任和反饋機制,反推產品迭代和新品研發,收獲好口碑的同時拿下業績的健康增長,退貨率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
市集上線+百萬免傭,好貨商家迎來成長紅利期
占春衣物、彩云之家們來自不同行業,他們在小紅書的運營模式大多并不復雜,“取勝”的關鍵歸根結底還是擁有品質好貨。
“市集”上線小紅書APP首頁后,這類商家將有機遇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作為新增一級入口,市集將吸引到更多用戶集中主動“逛買”,聚集起更強的用戶購物心智。點擊市集頁面可以發現,頂部設置了市集直播、買手櫥窗、新品首發等頻道,中下部分的更大空間是雙列流。這些流量入口對商家而言,意味著有更多的機會“被看見”“被發現”,形成一個穩定的日銷場景。
![]()
市集內部的流量算法機制,也在助推人貨匹配效率的提高。據悉,小紅書市集的雙列流結合興趣推薦算法呈現,且優先“看好”高成交、高復購、高互動的商品,這意味著“好貨”商家們將有更大幾率被推送到精準人群面前,即便內容能力不突出,只要產品力過硬,就能在市集快速增長。
再從購物體驗看,不同于單純的“貨架”,小紅書市集是內容和電商一體化的,雙列流同時呈現商品筆記、商品鏈接、帶貨直播等多種形式,這種閑逛發現式、具有人氣感的購物體驗,以興趣調動購買欲望,將有可能促成更高的商品轉化效率。
就像在線下逛市集一樣,用戶在這里可以偶遇自己感興趣的物件,也可以觀賞買手和商家共同呈現的各類生活方式,和其他“同好”實時互動,討論產品細節和使用感受。
如雨中生創始人芮雨指出,小紅書電商的特殊之處在于有一種獨特的市集感和人情味,用戶更像是在逛一個個有趣的、有溫度的小店。
此次市集的落地,本質是小紅書生活方式電商具象化、產品化的體現,透露出平臺對電商業務的投入在明顯加大。
2025年以來,小紅書電商已經公布了多項措施支持商家發展,例如在公司內部組建大商業板塊,并持續釋放產品更新,完善商家的經營場域。
8月24日,小紅書電商發布了一個更大的商家利好政策——“百萬免傭計劃”: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同一商家前100萬支付交易額免除傭金,僅保留0.6%的支付渠道成本。
“百萬免傭計劃”幾乎零門檻,傭金將在服務費結算時自動減免,商家無需申請。其目的就是為了吸引更多商家入駐小紅書,幫助商家降低運營成本,高質量經營生意。
回歸小紅書“生活方式電商”的定位,并非一個單純的賣貨場,而是“生活方式”的延伸——用戶在平臺購買的是好產品,更是自己向往的生活。
隨著市集上線、平臺扶持加碼、購物心智深化,更多擁有好品味和好品質的商家將迎來一輪增長爆發紅利,在這個“生活方式交易場”中收獲驚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