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寫過一篇《》,今天我們來說說渤海灣海岸線的變遷。
我們首先要弄清楚渤海灣是怎么形成的。
為了讓大家弄清楚,我盡量用最簡單的語言來敘述。距今一億三千萬年前的燕山運動和三千萬年前的喜馬拉雅運動,太行山兩次大規模隆起,造成了東部地區地殼下陷,形成了 斷陷盆地,這個緩慢沉降過程一直延續到現在 。山麓地區,因為洪水從山上帶來泥沙向低地傾斜,會沉積出傾積平原, 黃河、海河、灤河等河流攜帶大量泥沙,也沖積出扇狀平原。在多種地質變遷的共同作用下,華北平原慢慢形成。今天的華北平原,大部分地區的土層厚度超過700米,有些地區甚至達到了5000米。
![]()
到了第四紀 (約260萬年前至今) ,地球多次出現冰川期和間冰期的循環。
在冰川期,地球有三分之一的陸地被冰川覆蓋,冰川厚度甚至達到了幾千米,因此,在這一時期,海平面下降得很厲害,比起現在甚至下降了150米左右。在冰川期,華北平原的陸地延伸到了和日本連接在一起,臺灣等島嶼也和大陸連成一片。
冰川期之后,就是間冰期。在間冰期,因為冰川融化,海水又上漲淹沒低洼地區的陸地。渤海灣所在地區被 一系列深大斷裂帶所控制 ,是一個洼地,自然被海水侵入形成海灣。
每次冰川期來臨,渤海灣就是一個平原,間冰期一到,渤海灣又成了海洋。
全新世初期(大約1萬年前),離現在最近的一次冰川期結束了,海平面又上升,海水再次入侵,我國沿海的目前的地形基本定型,現在渤海的格局也大體形成。
以上是遠古時期渤海的大致情況,我們今天重點說說一個和人類活動有關的話題,兩千多年來,渤海灣的海岸變遷情況。
春秋初期,渤海的海岸線在三個地方要比現在凹陷很多,現在的遼河口,天津沿海和東營沿海,當時都是海洋。
春秋時期,黃河在當時的衛國(今河南北部)開始分汊,分為好幾條河入海,其中較大的有三股。最北邊的一股,也是最大的一股,從今邢臺經大陸澤,安平,雄縣后往東,在今天津市區出海。中間的一股,經今天的獻縣,自現在的馬廠減河出海。最南面的一股,經今德州從滄州出海。
今天河北的沿海一帶,為什么2500年以上的古聚落和古城很少,歷史名城城全集中在太行山麓一帶?就是因為黃河下游來回擺動,多口出海,在雨季到處泛濫,人們無法耕作,自然也不會人口聚集形成城鎮。
公元前602年之后,黃河北線決口,河水集中于南線出海,即流經館陶,平原,阜城,南皮,在今黃燁出海。
真是因為這次河道變遷,河北水文環境比較穩定了,沿海地區出現了一些古縣。
![]()
我們來看看西漢時期,環繞渤海設置的古縣。
絫縣,位于今天的昌黎縣。海陽縣,位于今天的欒縣西南。當時的欒河入海口就是今天的樂亭縣城。
昌城縣,位于今天的豐南縣。
雍奴縣,位于今武清區崔黃口鎮大宮城村。
泉州縣,位于今天天津市西北武清區黃莊街道。
章武縣,縣治今黃驊市西南故縣村,當時為黃河出海口。
陽信縣,縣治位于今無棣縣東北。
千乘郡,治所在今濱州市南二十六里舊鎮西南十里千乘遺址,西漢時期就位于海邊。
根據上述地址,我們就可以勾勒了渤海在西漢時期的輪廓。跟今天相比,渤海海岸線要比今天向西凹陷進去很多。
自西漢到現在,渤海灣海岸線有兩次大的變動。
第一次大的變動,發生在西漢到北宋時期。
這一時期渤海海岸線的變動,主要原因就是黃河攜帶的泥沙淤積填海。從西漢到北宋,黃河雖然也有很多次改道,但總體還是天津和河北一帶入海,海岸線也慢慢向東推進。到了北宋時期,天津段的海岸線已經推進到張貴莊、巨葛莊、沙井子一線。
這一時期,海河、灤河等河流也攜帶少量泥沙,參與填海造陸,但總體影響遠遠不如黃河。
第二個時期,南宋到清朝中葉。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東京留守杜充扒開黃河大堤,以水代兵,黃河開始奔騰向南,奪淮入海。
在這一時期,黃河在今江蘇沿海造出了1萬5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渤海灣西岸在這一時期,沒有黃河泥沙的影響,海岸線沒太大變化,因為海水侵蝕,在一些地方甚至還出現后退。
第三個時期,清朝中葉到現代。
1855年,黃河在河南蘭考銅瓦廂決口,奔騰的河水又掉頭北上,奪大清河在今天山東東營入海。
這一時期,因為上游水土流失,人工筑堤約束河道加快黃河流速,黃河入海的泥沙量比北方以前更大。一百多年來,黃河在山東沖積出的三角洲也達到了5450平方公里,目前還以每年約3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長。這一百多年渤海中淤積土地,差不多和先秦到北宋近兩千年時間相當。
到了近幾十年,因為填海造地,渤海灣的海岸線也有一定變化,如天津港、曹妃甸、黃驊港的建設等。
我們現在來討論一個問題,這樣下去,渤海會被填平嗎?
我不知道人類社會還能存在多少年,如果沒有劇烈的地殼變動和氣候變遷,至少兩千年內不用擔心這個問題。
目前,渤海的面積為7萬多平方公里,一年填30平方公里,也要2000年。
因為地質構造的關系,渤海灣盆地還在下降的過程中,雖然現在看是微乎其微,但時間一久還是抵消了不少泥沙淤積的影響。
還有一個重要因素,近幾十年,政府對黃河的治理越來越重視,在上游進行生態恢復,又修建系列水利工程減少入海泥沙量。目前黃河入海的泥沙量年均在3億噸以下,僅相當于上世紀五十年的五分之一。
因此,如果人類還生活在地球,恐怕看不到渤海被填平的那一天了。
相關鏈接,可直接點擊閱讀:
原創不易,敬請關注,感謝每一個遇見的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