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大峽谷的風,總是裹挾著江水的凜冽,在陡峭的山崖間呼嘯。十七年前,當格桑德吉第一次攥緊溜索的繩索,任憑身下奔騰的江水翻涌,她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孩子們在等我,知識不能斷。” 這一去,便是十六載春秋,溜索上的身影,成了峽谷間最動人的教育圖騰。
溜索渡江,不是一次浪漫的探險,而是與生死擦肩的日常。鐵鏈在歲月侵蝕下泛著冷光,繩索每一次晃動都可能暗藏危機,格桑德吉卻早已將恐懼拋在身后。她的背簍里,裝著課本、文具,有時還揣著給學生補身體的雞蛋 —— 那是她從自己口糧里省下來的。為了勸回因貧困輟學的孩子,她曾在暴雨中往返溜索三次,渾身濕透卻笑著掏出嶄新的作業本;為了讓孤僻的孩子敞開心扉,她在火塘邊守到深夜,用藏語講外面的世界,用溫暖融化孩子心中的自卑。有人問她怕不怕,她總說:“怕就不來了,孩子們的眼睛比江水更亮,那是我必須守護的光。”
![]()
真正的教育,從不是站在講臺上傳授公式與定理那么簡單。在格桑德吉的教室里,知識與生活緊緊相連:她帶著學生在山坡上認識植物,教他們用藏文記錄家鄉的故事;她自費為學生購買冬衣,把生病的孩子背到縣城就醫;她甚至說服家長,打破 “女孩不用讀書” 的舊觀念,讓一個個藏族女孩走進課堂。十六年里,她勸回的學生超過兩百人,其中三十多人考上大學,走出了大峽谷。那些曾經怯生生的孩子,如今有的成了醫生,有的成了教師,有的回到家鄉建設村寨 —— 格桑德吉用自己的生命,喚醒了更多生命的可能。
![]()
她的故事,不是孤例。在廣袤的中國鄉村,有無數像格桑德吉一樣的教師:他們在大山深處搭建課堂,在雪域高原點亮燈光,在偏遠村寨堅守初心。他們可能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用日復一日的付出,改變著鄉村孩子的命運;他們可能沒有耀眼的光環,卻用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的奉獻,詮釋著教育的真諦。
格桑德吉老師溜索上的身影,早已超越了個人的選擇,成為一種精神的象征 —— 那是教育者對使命的堅守,是對生命的敬畏與熱愛。當我們為她的事跡感動時,更應看到,每一位默默耕耘在鄉村教育一線的老師,都是點亮希望的火種。他們用粉筆書寫春秋,用腳步丈量責任,用生命影響生命,讓更多鄉村孩子擁有了飛向遠方的力量。
![]()
向格桑德吉老師致敬,向所有鄉村教師致敬!因為有你們,大山里的孩子才有了更廣闊的天空;因為有你們,教育的光芒才能照亮每一個角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