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韓明麗
在厭學狀況剛剛萌芽的階段,孩子的行為往往讓家長們感到困惑或者特別生氣和抓狂,覺得孩子突然變懶了、變壞了、不聽話了。有的孩子會長時間情緒低落,拒絕和家長交流,有的孩子等父母睡著了以后偷偷上網,即使被父母發現了,也常常屢教不改。但是在這些看似"叛逆"的行為背后,或許藏著孩子不為人知的隱痛——對很多孩子來說,這些行為可能正是他們試圖解決內心困擾的“方法”,只是這些“方法”在成年人看起來很拙劣而且還可能引發更多的問題。
情緒低落是孩子"矯情"嗎?
12歲的朵朵曾連續兩周說"不想去上學",每天早上起床都抱著枕頭哭,說"心里像壓著石頭"。媽媽起初還以為是她在撒嬌,直到某天發現她偷偷在日記本上寫"活著好累",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幾次咨詢后發現,朵朵的低落情緒引爆點是一次小組合作失敗。作為組長,她因為決策失誤導致項目拿了低分,組員的抱怨和老師的遺憾讓她陷入了深深的自責,總覺得"自己是個糟糕的領導者"。而父母當時正忙著準備搬家,不僅沒注意到她的異常,還隨口說"這點小事有什么好哭的",這讓她更加不愿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
孩子的情緒低落很少是無跡可尋的,可能是一次被同學孤立的經歷,可能是對"考不好就對不起父母"的過度擔憂,也可能是對自我價值的懷疑。這些情緒像逐漸漲水的池塘,如果得不到及時疏導,最終會漫過心理的堤壩,導致他們用"不想上學"來逃避內心的煎熬。
手機依賴都是因為"貪玩"嗎?
有時候,手機更像一個"情緒出口",承載著孩子在現實中沒發消化的情緒。
14歲的小航來咨詢的時候,他的父母非常自信,認為夫妻關系和睦,都是高校的老師,也算是懂一些教育,覺得孩子不該出問題。可是他們實在想不通,孩子怎么就突然"中了邪",執意不肯上學。幾次深入交流后發現,孩子眼中的世界,和家長描述的截然不同。
家長總說"你只要好好學習,別的什么都不用管"。可是孩子認為,當他在學校里被別的同學起綽號的時候,沒人教他怎么應對,父母還怪他小心眼;當他對天文學產生濃厚興趣時,得到的回應卻是"別浪費時間在沒用的東西上"。漸漸地,他開始在手機上找天文論壇的網友聊天,在科普視頻里探索宇宙。孩子感覺那里有理解他的人,有能讓他感到興奮的世界,而這正是現實中孩子感覺缺失的那部分。
手機依賴的背后,可能是對被理解的渴望,可能是對自主選擇的向往,也可能是對現實壓力的逃避。當孩子在手機里找到歸屬感的時候,恰恰說明現實中這些需求正處于"饑餓"狀態。
看見信號,更要回應需求
面對孩子的情緒低落和手機依賴,我們與其急著"糾正"行為,不如先試著去理解一下行為背后的心理需求。當孩子用沉默代替溝通的時候,或許需要的是"你不說我也愿意等"的耐心;當孩子在虛擬世界尋找成就感的時候,或許需要的是"你做得好的地方我看到了"的肯定;當孩子用手機逃避現實的時候,或許需要的是"我們可以一起面對"的支持。
當家長能蹲下身來,從孩子的視角看看他的世界,才能真正搭建起親子之間理解的橋梁,讓他們愿意從封閉的角落里走出來,重新擁抱現實中的陽光。
其實,每個孩子都不想一直躲在"情緒的保護傘"下,他們只是在等一個信號:"你的感受很重要,我愿意陪你一起去聊聊。"(韓明麗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