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西安千島家庭教育的老師。
在我們日常接觸的無數家庭中,有一個場景變得越來越常見:孩子把自己關在房間里,對上學表現出極大的抗拒,父母在門外焦急、不解,甚至憤怒,最終演變成一場家庭戰爭。一句簡單的“我不想上學了”,背后往往是一個孩子正在發出的、聲嘶力竭的求救信號。
![]()
“不想上學”真的只是懶和叛逆嗎?
很多家長的第一反應是:“你就是懶!”“你在叛逆期,故意跟我們作對!”我們很容易把這種行為標簽化,然后試圖用更大的壓力去“糾正”它。
但請靜下心來想一想:哪個孩子不希望擁有朋友的陪伴、校園的樂趣和未來的希望呢?當一個孩子寧愿忍受孤獨、指責和未來的不確定性,也要逃離學校時,他/她所承受的痛苦,可能已經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
那可能不是“不想”,而是“不能”了。
信號背后,孩子可能在經歷什么?
那個“不想上學”的孩子,內心世界可能正在經歷一場海嘯:
“我好像被一個透明的玻璃罩子罩住了”:這是很多抑郁孩子的真實感受。他們對曾經熱愛的事物失去興趣,感覺一切都蒙上了一層灰色。不是不想努力,而是內心再也沒有能量支撐自己起床、聽課、面對人群。
“我像個異類,沒人能理解我”:青春期本就敏感,加上學業壓力、同伴關系、家庭期待,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他們可能正遭遇霸凌、排擠,或者陷入深深的自我否定,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身體先一步垮掉了”:情緒問題會真實地反映在身體上。持續的頭痛、胃痛、失眠、乏力,去醫院檢查又一切正常。這很可能是“心理問題軀體化”,是身體在代替心靈喊“救命”。
“我一張嘴,得到的只有道理,而不是擁抱”:當孩子第一次試探性地表達“我好累”時,如果我們回應的是“誰不累?我們當年比你累多了”,這扇溝通的門就被徹底關上了。他們不再相信能被理解,于是選擇沉默和逃避。
聽到求救信號后,我們該怎么做?
當孩子發出這樣的信號,父母的應對方式至關重要。
第一步:把“評判”換成“傾聽”。放下手機,關上電視,看著孩子的眼睛,真誠地說一句:“我看到你最近很難受,能跟爸爸媽媽說說嗎?我們很想陪你一起度過。”記住,此刻你不需要給出解決方案,只需要提供一個安全、不被打斷的傾訴環境。
第二步:把“上學”問題,暫時擱置。當一艘船即將沉沒,我們的首要任務是救人,而不是糾結于它是否還在原定航線上。休學,在很多時候不是墮落,而是“緊急靠岸維修”,是為了更長遠的航行。
第三步:尋求專業支持,父母與孩子共同面對。抑郁是一種情緒感冒,它需要專業的“醫生”。這并不可恥。在西安千島家庭教育,我們常常對家長說:“孩子是家庭系統的‘哨兵’,他病了,往往提示整個家庭的關系需要調整。”我們的工作不僅是幫助孩子重建內心秩序,更是指導父母如何成為孩子最堅實的支持系統,如何改善家庭溝通的土壤。
每一個“不想上學”的孩子,都曾在內心無數次呼喊過“幫幫我”。他們需要的不是指責和推力,而是理解和拉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