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家長圈里,“爛尾娃”一詞正引發著廣泛的共情與唏噓。
![]()
圖源網絡
某家長曬出一連串高昂的銀行流水,細數十幾年如一日的精力投入,最終:
卻凝結成高考放榜時一個不盡人意的分數,或是一份與巨大付出難以匹配的普通工作。
![]()
圖源網絡
字里行間,充滿了教育投入與產出失衡的困惑,以及眼睜睜看著孩子成為“爛尾娃”的疲憊與失落。
確實,現在教育花費不低,尤其最近一高中收7500元網課費,更是讓大家對養娃成本咂舌。
當預期的回報變得不再確定,我們與孩子,究竟該如何自處,又該如何相處?
是繼續加碼,直至面對可能的“爛尾”結局?還是就此放手,重新尋找教育的另一種可能?
![]()
1
當“教育工程”走向“爛尾”
小航家的書架上,有一本厚厚的藍色活頁夾,封面工整地印著“遠航計劃”幾個字。
這是小航媽媽的“教育工程”總綱,里面記錄著小航從三歲到十八歲的詳細規劃。
在小航媽媽看來,時間必須被有效利用。
于是,小航的童年就在一張精確到半小時的日程表中展開:
清晨七點,伴著英語錄音吃早餐;
下午放學后,直奔奧數培訓班;
晚上雷打不動的鋼琴練習,結束后還要完成額外的思維訓練題。
“別人家的孩子”,是小航從小聽到大的評價。
家里的那面“榮譽墻”見證著他的成長,從幼兒園的全勤獎狀,到后來陸續貼滿的“奧數競賽二等獎”、“英語演講之星”、“鋼琴五級證書”。
![]()
圖文無關|圖源小紅書用戶@霜序Vita
每個來訪的客人都會在這面墻前駐足,小航媽媽則會如數家珍般地介紹每張證書背后的故事。
然而,在這片光鮮之下,藏著小航不曾說出口的心事。
小學四年級時,小航在命題作文《我的夢想》里寫道:
“我的夢想是能安心看完一集《喜羊羊與灰太狼》。
同學們都在討論最新的劇情,可我永遠不知道是什么。”
這篇作文沒有像其他獎狀一樣被貼在墻上,小航媽媽看完后,只是嚴肅地告訴他:
“現在辛苦一點,是為了以后有更多選擇的權利。”
轉變發生在小航考入市重點高中之后。
這里聚集了全市最優秀的學生,他第一次發現,原來真的有人可以毫不費力地解出他苦思冥想的數學題。
第一次月考,他的排名落在了班級中下游。
“媽媽,這里的同學都太厲害了,我有點跟不上。”晚飯時,小航試探著說。
小航媽媽立刻行動起來,她很快調整了計劃表,在原本就排滿的周末里,又塞進了一對一輔導。
可是,更多的輔導和更密集的刷題,并未阻止“爛尾”跡象的蔓延。
高二上學期,小航開始把自己關在房間里。表面上,書桌上依然攤著習題集;實際上,更多的時候,他對著手機屏幕發呆,或者在游戲里尋找短暫的慰藉。
![]()
圖源網絡
對于這樣的現狀,小航的父母感到愧疚。于是家里的氣氛也在悄然改變。
小航媽媽不再像以前那樣催著他學習,說話時總是不自覺地壓低聲音,仿佛怕驚擾了什么;
餐桌上,以往熱烈的學習討論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關于天氣和飲食的客套對話。
那種刻意維持的平靜,比從前的嚴格要求更讓人透不過氣。
有一次深夜,小航媽媽路過小航的房間,從門縫里看到手機屏幕的光映在他臉上。她抬起手想敲門,最終卻只是輕輕嘆了口氣,轉身離開。
如今,那本成長規劃依然整齊地立在書架上。
小航媽媽偶爾會翻看相冊里那個曾經笑容燦爛的兒子,怎么也不明白:
這座投入了十幾年心血的“教育工程”,明明每一步都按照最好的規劃來走,為何還是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爛尾”。
2
閃亮履歷后的"空心人"
清晨7點,小雅的鬧鐘準時響起。
她拉起被子蓋住耳朵,不管寢室里其他三個室友已經起床,繼續嘗試入睡。
這是她在上海某985大學的第四年。
她的書桌上擺著幾本專業書,翻開內頁,筆記做得一絲不茍。
![]()
圖源網絡
"我選了父母和老師都說有前途的專業。"小雅說這話時,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書頁邊緣,"可我到現在也不明白,什么叫'有前途'。"
這種迷茫,對曾經的小雅來說是難以想象的。
在河北那所知名的中學,她的生活像上了發條的鐘表。每天清晨五點半起床,十分鐘洗漱,然后開始晨讀。
她的課桌上刻著"提高一分,干掉千人",這句話不僅是口號,更是她高中三年的信條。
"那時候目標特別簡單,就是分數、排名。"
小雅還記得,高三那年她最長連續學習了十六個小時,中間只花了十分鐘吃晚飯。
"不會覺得累,因為你知道每一步都在接近目標。"
2019年高考,她以全校前十的成績考入了現在這所大學。收到錄取通知書那天,整個縣城都傳遍了她家的喜訊。
父母擺了二十桌謝師宴,她在宴席上被要求分享學習經驗,說的還是那句"提高一分,干掉千人"。
![]()
圖源網絡
然而,大學的第一個月,小雅就感受到了某種不對勁。
開學典禮上,身邊的同學熱烈討論著社團招新、暑期實習計劃。她坐在人群中,第一次發現自己除了做題,對其他事情一無所知。
"他們說的投行、咨詢、量化,我完全聽不懂。"
更讓她困惑的是,身邊有些同學居然會為了一個"沒什么用"的戲劇社活動熬夜排練。
大二上學期,在父母的建議下,她嘗試去一家證券公司實習。
辦公室里,同事們討論著行業動態,她卻連最基本的專業術語都要偷偷用手機查詢。
"帶教老師讓我寫一份行業分析報告,我坐在電腦前三個小時,只寫出來兩行字。"
那天晚上回到宿舍,她破天荒地沒有去自習,而是在校園里漫無目的地走了一圈又一圈。
"我突然意識到,我好像從來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高中時的一切努力,都只是為了達到別人設定的標準。"
在標準之外,她的人生工程似乎正在悄然“爛尾”。
這種認知讓她陷入了更深的迷茫。她開始逃避上課,整日躺在宿舍床上刷手機。
![]()
![]()
![]()
圖源網絡
"不是困,就是什么都不想做。"
最嚴重的時候,她連續一周沒有走出過宿舍樓,三餐都靠外賣解決。
"有時候我會想起高中時那個充滿干勁的自己,覺得特別陌生。"
"就像被抽空了內容的容器,外表還在,里面什么都沒有了。"
現在臨近畢業,小雅的狀態讓父母很是擔憂。
每次通電話,母親總會問起找工作的事,她只能以"專業前景不好"、"經濟形勢差"等理由搪塞。
面對可能“爛尾”的人生,她學會了用麻木來應對。
在她的床頭,貼著一張嶄新的便利貼,上面寫著一行小字:"活著挺好,死了也沒事。"這是她在網上看到的所謂"水豚哲學",現在成了她的精神慰藉。
問及未來的打算,她沉默了很久。"可能先畢業再說吧。"說完這句,她望向窗外,陽光透過梧桐樹葉在書桌上投下斑駁的光影。
那一刻,她仿佛又回到了四年前那個初入校園的下午,只是眼里的光,早已黯淡了下去。
3
在"廢墟"上開墾新路
“爛尾娃”這個詞,悅然第一次看見就毫不猶豫地對號入座了。
家里給悅然要走的路規劃得清晰,花錢上最好的小學、初中,高中去國際班,大學直接申請國外的名校。
悅然也很爭氣,申請上了英國名校,卻也迎來了自己的“爛尾時刻”。
倫敦的雨總是下得沒完沒了。悅然站在學生公寓的窗前,看著雨水在玻璃上劃出一道道痕跡。
這是她在英國留學的第二年,也是抑郁癥最嚴重的時期。
"當時父母幾乎花光了所有積蓄送我出來。"
"他們希望我畢業后能留在國外,進入投行或咨詢公司。"
可現實是,她連最基本的課堂討論都難以應對。
文化差異像一堵無形的墻。小組討論時,本地學生侃侃而談,她卻因為擔心口音不敢開口。
"最難熬的是presentation前的夜晚,我會對著鏡子練習到凌晨,但一站到臺上,大腦就一片空白。"
2021年春天,她的狀況急轉直下,連續兩周睡不著覺,體重掉了十斤。最終在學校的心理咨詢中心,她被確診為中度抑郁。
![]()
圖源網絡
咨詢師建議她休學療養,這個決定讓遠在國內的父母難以接受。
"電話里,我媽一直問真的必須要休學嗎。”
“我爸更直接,說我們花了這么多錢,你就這么放棄?"
說到這里,悅然的聲音依然有些發顫。
回國后,她經歷了人生中最灰暗的時期。親戚們關切的目光里帶著審視,鄰居的竊竊私語總能恰好傳到耳中。
"海歸回國啃老"——她不止一次聽到這樣的評價。在眾人眼中,她成了一個典型的“爛尾”案例。
那半年,她過著雙重生活。
白天,她帶著筆記本電腦去市圖書館"假裝上班",和其他"職場演員"一樣,一坐就是一整天;晚上回家,還要強打精神跟父母匯報"工作進展"。
轉機出現在一個失眠的深夜。實在無事可做,她翻出了小時候的素描本。
"從幼兒園就愛畫畫,但上了高中后,我媽說影響學習,就再沒碰過。"
她隨手畫起了在倫敦的經歷:第一次迷路時的慌張,在超市看不懂標簽的尷尬,還有在公寓里獨自哭泣的夜晚。
她把這些簡筆畫發到一個社交平臺上,配文是:"一個'失敗'留學生的日常。"
令她意外的是,這些畫引發了許多人的共鳴。
評論區里,有同樣留學歸來的人分享類似經歷,也有正在海外掙扎的學生訴說他們的孤獨。
"突然發現,原來我的'失敗'并不是個例。"
![]()
圖源網絡
這個認知讓她開始持續創作。
她從接零散的插畫稿開始,一張頭像80元,一張商插500元。雖然收入微薄,但這是第一次,悅然靠自己喜歡的事賺到了錢。
父母的態度也從最初的反對逐漸軟化。真正讓她下定決心把繪畫當事業的,是一封讀者私信。
一個在英國留學的女生寫道:
"看了你的漫畫,我終于敢去預約學校的心理咨詢了。"
如今,悅然已經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除了接商業項目,還開設了線上繪畫課程。
"有時候我會想,如果當初順利留在英國,現在會是什么樣子。"
"可能是在某棟寫字樓里,做著不喜歡的工作,繼續假裝一切都好吧。"
窗外陽光正好,照亮了她手邊的稿紙。
那些曾經被視為"無用"的繪畫,如今成了她安身立命的根本。
而那段被標記為"爛尾"的留學經歷,反而成了她創作中最珍貴的養分。
![]()
在標準化生產的邏輯下,教育淪為一場豪賭,傾盡資源。
用同一把標尺丈量著千差萬別的生命,將普通但完整的人生標記為“爛尾”。
但如果我們把"爛尾娃"三個字拆開來,也許會有新的發現。
到底什么是"爛"呢?沒考上清北就叫爛嗎?畢業工資不高就叫爛嗎?當不了高管、買不起豪宅就叫爛嗎?
如果這些標準成立,那這世界上有多少人不算"爛"?
又什么時候才算"尾"呢?高考結束算尾嗎?大學畢業算尾嗎?找到工作算尾嗎?
如果這些節點都算"尾",那人生到達這些節點后,難道就結束了嗎?
或許,問題不在于孩子是否"爛尾",而在于我們看待教育的視角太過狹窄。
那些被視為"爛尾"的年輕人,或許只是在尋找自己的節奏;而那些看似"失敗"的人生路徑,或許正通往更適合的遠方。
參考資料:
[1]桃子的日常筆記-一線城市,爛尾娃扎堆出現
[2]男孩派-“爛尾娃”遍地,父母再不懂“優勢教養”就晚了
[3]天賦一餅-中產家庭遍地“爛尾娃”,作為80后爛尾本人,我想說幾句……
[4]ONE文藝生活-補課費50萬,高考500分,我成了“爛尾娃”
[5]馬江博說趨勢-大拐點確認來臨,雞娃已經徹底崩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