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出版傳媒商報》公號發了一篇文章《》。因為反映的是童書盜版問題,當時又是臨近六一節,因此引發了很多關注。
大致概括一下文中描述的圖書盜版在電商平臺的泛濫現象:
盜版銷售渠道90%都在電商平臺;屢打不絕是因為各大平臺對盜版處置一般只采用象征性刪除鏈接;今年以來,幾大平臺盜版泛濫并且不做關店處罰;某平臺允許商家隨時更換店名,換馬甲;一些盜版圖書來自平臺“百億補貼”等官方活動頁面;某平臺有圖書自營業務的但今年以來內部執行出了問題;盜版商在平臺上購買廣告和投流;抓住盜版生產商的源頭很難,某兩三省下面有三四線城市已成支柱產業。
文中舉了個例子,“本次調查發現某平臺有多家含‘新華’字段的店鋪,如‘北京新華書店正版 企業店’等,以明顯低于正版的價格(約正版價格的1/5)銷售書籍,28次經鑒別為盜版圖書。”
盜版書不難發現,隨便在小紅書平臺搜搜,比如一套《明朝那些事兒》兩位數以內的價格,推薦語中還帶著“全新塑封、八九斤重”的字樣。或者說一本書在網絡平臺一些大店的實際成交價格是XX元,但有些店鋪的價格是這個價格的一半甚至更低,那么這些基本上是盜版圖書跑不離了。但一般消費者并沒有這種識別的能力。
盜版圖書令人痛恨,是出版發行業的一個痼疾,但這些年為什么盜版書又再次泛濫,這恐怕才是一個值得深究的問題,不能僅僅關注盜版的貨源單位及流通環節的問題。
盜版商是瘋狂逐利的,在盜版圖書實際銷售價格如此之低的情況下仍然趨之若鶩,意味著還有較大的利潤空間,還是有利可圖。
這其實也揭開了出版產業鏈的深層次問題,圖書的定價及折扣到底應該是多少才是合適的。或者說,盜版圖書的泛濫某種程度上也是出版產業鏈目前存在的亂象所間接導致的。
1. 定價的合理性問題。目前圖書定價的常態是很多出版機構基于圖書在平臺上的銷售折扣倒推新書定價,而非參考傳統的印張成本加其他綜合成本測算價格,反正圖書一上市就打折銷售。這給消費者造成了一種印象,現在的圖書定價是虛高的,不打折就不買,反正會打折。
如果說盜版商是逐利的,出版機構難道不逐利嗎?為了營收的規模和利潤不斷推高圖書的定價,給線上平臺打折讓出空間,很多童書(彩印圖畫書)新書就差不多在兩折左右了,這其中虛高的定價得是多少呢。
很多年前曾經流行的高定價大部頭圖書,被小販推著三輪車在街上賣,這些書除了定價虛高很多內容和印裝質量還是不錯的,是不是和現在很多書有些類似呢?但說形容某些產品價格高變成“XX刺客”時,“圖書刺客”也不在少數吧。
如果說圖書的定價都按照教材的定價策略去進行管理,恐怕也就不會出現盜版問題了,或者說會少很多。紙質圖書不是高科技產品,不存在高額研發費用的攤銷(作者的勞動成果以版稅計價、其他成本也以計入),定出很高的價格,本身就是一種不太合理的行為。
2. 銷售折扣的問題。絕大多數消費者是不會識別盜版書和平臺上的銷售商的,沒有這個專業水平,拿到書之后只要是能讀一般也就算了。大多數盜版圖書的用紙和印刷雖然都很差,但確實還沒到不能讀的情況。這和盜版軟件不一樣,沒有一個序列號是無法激活的,無法激活就無法使用。
但是消費者是認得折扣和優惠券的,同一種書,在不同平臺、不同商戶之間的實際銷售價格是不一樣的,這個是他們可以分辨出來的。正如同現在幾大平臺的“外賣戰”一樣。消費者會認為,圖書是一樣的情況下,應該選擇價格最低的那本,這就給盜版圖書有了可乘之機。
在原文的留言中,很多消費者買到了盜版圖書,而且是十多本,如果不是因為“價格驅動型”消費,恐怕應該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消費者還不是因為“錢包癟”的原因,想著能多買幾本書,這是當今社會“消費降級”的另一種側寫,沒有需求就沒有供給。一兩元的瓶裝飲料都有廠商刻意去“仿冒碰瓷”時,有些事情也就不那么奇怪了。
3. 圖書的銷售渠道問題。目前的出版機構過于倚重線上渠道,導致監管的困難,靠平臺商家自覺是不太可能的。實體書店銷售盜版圖書是比較容易監管的,但現在哪家出版機構又在意實體書店這個渠道呢。從2019年到2024年,線下圖書零售市場的碼洋正好“腰斬”。
實體書店確實存在經營效率和經營規模的問題,但還不至于淪落到今天這種畸形的市場地位。那么實體書店為什么不打折銷售去擴大規模,然后重新贏得市場地位?看看出版機構對實體書店的發貨政策呢,給消費者的實際銷售價格還比給實體書店的供應折扣優惠,逼得很多實體書店自己也要到線上平臺的大商家去采購。
其實,與其擔心盜版圖書被個人消費者購買,倒不如擔心盜版圖書流入公共圖書館及中小學圖書館,這個危害性遠大于個人消費者的購買。很多圖書館的招采折扣為什么那么低,這才是更值得剖析的問題。
如果說圖書定價是正常且合理的,銷售折扣是有管控的,兩個因素疊加起來,那么盜版圖書的空間自然會小很多,至少不會泛濫吧。
根據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的《2023年新聞出版統計公報》,2023年,圖書總印數125.0億冊(張),期刊總印數數18.5 億冊,報紙總印數261億份。
2023年,圖書出版實現營業收入1192.2億元,利潤總額223.5億元;報紙營業收入555.15億元,利潤總額52億元;期刊營業收入219.7億元,利潤總額34.5億元。合計一下,三種紙媒的總營業收入1967.05億元,利潤總額310億元。
2023年,全國出版物印刷單位黑白印刷產量16567.8 萬令,較2022 年降低4.8%;彩色印刷產量128110.5萬對開色令,增長7.6%。印刷復制實現營業收入12915.3億元,增長0.1%;利潤總額543.8億元,增長13.6%。
上面的統計數據說明了什么?
一是印刷復制業是個大行業,其收入規模是紙質出版的6.6倍。二是印刷復制業是個利潤相對微薄的行業,6.6倍的收入規模只帶來1.75倍的利潤總額。因此,指望印刷復制業的行業自律去解決盜版圖書的問題恐怕是不可能的。三是圖書出版業的利潤率達到了18.7%,不能算高但確實不低了。出版物發行的利潤是228.2億元,利潤率6.6%,而且這還是新華書店加出版社自辦發行的數據。
每個產業都有自己存在的問題,出版發行業確實也需要看看自己內部的問題,只是希望未來一切可以回到正軌——合理的定價、合理的折扣、方便的渠道。
最后,建議出版機構加大對消費者識別盜版圖書及選擇合適購買渠道的教育,該花的精力和經費還是需要花的。
(本文經授權轉自:書和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