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廊坊日報)
轉自:廊坊日報
![]()
圖為工作人員正在京津冀共享文化產業港圖書展廳內整理圖書。
金秋十月,是圖書市場的傳統淡季,但香河縣京津冀共享文化產業港內卻人氣十足,隨處可見推著小車購買書籍的采購商和周邊地區前來淘書的顧客。
10月28日,在產業港一樓的“淘知軒”書店,記者見到了總經理齊成良。他的身后是2000多平方米鋪陳開來的“書海”。“這里,是我的‘新戰場’。”他對記者說話時,眼神里是經歷抉擇后的篤定。
就在一年多前,齊成良的事業處在了“十字路口”。他在北京王四營圖書市場經營了二十多年,擁有一個200多平方米的攤位和3個臨街店面,客戶穩定。然而,隨著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推進,市場面臨拆遷,許多商戶陸續搬走。到底何去何從,齊成良面臨抉擇。
“依托香河區位優勢,承接北京圖書產業,做強多元文化。”京津冀共享文化產業港的市場定位觸動了齊成良。2024年10月26日,京津冀共享文化產業港正式開業,完善的配套設施、優惠的招商政策,讓齊成良等78家來自北京的圖書商戶選擇在這里“安家”。
齊成良給記者算了筆賬:“門面、庫房租金降了,生活成本也低了,一年下來,總成本下降了約70%,這樣就可以把更多資金投入到業務提質上。”
更令他驚喜的是客戶群的變化。記者在店內不時能聽到帶著京腔、津味的顧客在詢價。“除了原來的團體客戶,現在有很多從北京、天津專門開車來的散客,還有京津冀學校的采購團、周邊城市的文化機構……”齊成良說,很多讀者不只是來買一本具體的書,更期待的是一種沉浸式文化體驗。因此,他正在轉型做一個文化綜合服務商。
這個想法,與文化產業港的規劃不謀而合。記者在產業港內看到,一樓的“悅讀空間”桌椅俱全,墻上的書畫營造出靜謐雅致的氛圍。二樓則被分隔成37個直播間,主播們正對著鏡頭,向線上觀眾熱情推薦各類書籍。
“這里提供的不僅是場地,還有倉儲物流、數字版權交易、職業培訓、學生研學等十大配套服務。”齊成良介紹,“我們現在會定期組織小學生讀書會,在孩子們心里種下閱讀的種子。”他說自己的身份正從一個書商,轉變為一個文化活動的策劃者、文化服務的提供者。
“我們打算每月辦主題書市,結合香河肉餅、家具等本地文化特色,打造‘書香香河’品牌。還要舉辦閱讀節,邀請作家來開講座、辦分享會。”站在嶄新的書店里,望著窗外灑落的陽光和店內穿梭的讀者,齊成良的臉上寫滿了對未來的憧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