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戰時期,蘇德戰場上爆發過這樣一場戰役,這場戰役把蘇聯紅軍60多萬人的性命,交代在了戰場上,甚至也被認為是朱可夫一生的敗筆;
但神奇的是,如此大的敗仗,甚至還有人認為,雖然看起來蘇聯打了敗仗,但實際上真正損失巨大的,卻是打了勝仗的德軍。
![]()
這到底是哪一場戰役,又為何如此矛盾?
一場被斯大林格勒戰役掩蓋的大潰敗

說起斯大林格勒戰役,那實在是太出名了。
這場戰役的歷史意義不需多說,你只要記得一句話就足夠了,那就是這場戰役意味著蘇德戰爭和整個二戰的轉折點出現了。
![]()
就這一句話,就能夠看得出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意義多么的非同凡響。
其實,歷史總是能讓人記得住勝利,卻經常讓人忽視失敗。
因為就在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同時,蘇德戰場上還發生了另一場戰役。
而這場戰役既沒有斯大林格勒戰役這么重大的歷史意義,更談不上出名,甚至對于蘇聯和朱可夫本人來說,這場戰役都算得上一個污點。
![]()
若不是剛剛好跟斯大林格勒戰役撞在一起,恐怕這場戰役也會被人們拿出來大書特書。
這場戰役就是并不太著名的勒熱夫戰役。
勒熱夫戰役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實從地理的角度上就可以看得出勒熱夫的重要性。
![]()
當時,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軍戰敗,由此逼迫的德軍不得不撤退,而撤退的地區剛剛好就是勒熱夫一帶。
這一帶包括了勒熱夫,還包括了瑟喬夫卡、維亞濟馬等幾個地區。
這些并不熟悉的地名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但其實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放到地圖上看,這幾個地區組合在一起,剛剛好像一個伸向莫斯科的拳頭。
雖然當時德軍是因為輸了斯大林格勒戰役,才不得不退守此處,但畢竟這里集結了大量的德軍有生力量。
![]()
而這個突出來的地區又距離莫斯科非常近。
由此人們就知道了,如果不拿下勒熱夫,那么莫斯科的危機就不會真正解除。
這就是當時爆發勒熱夫戰役的先決條件,繼續打退德軍,徹底解決莫斯科的危機。
兩個名將,一個將軍的成名作,一個將軍的恥辱局

當時,為了打贏勒熱夫戰役,蘇聯這面直接由朱可夫掛帥。
![]()
朱可夫的名號就不用多說了,那可是二戰時期蘇聯軍隊的最高指揮官,朱可夫既是斯大林的得力干將,也是二戰時期叱咤風云的名將。
而德國這面的指揮官則是莫德爾,莫德爾的名頭現在是足夠的響亮,但是在1942年年初的時候,莫德爾只能用名不見經傳來形容。
為啥呢,因為當時的莫德爾連當一個集團軍的司令都很勉強,因為勒熱夫戰役大戰在即,德軍實在是調配不出人手,這才被迫啟用了莫德爾擔任第九集團軍的司令官。
![]()
經過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當時德軍在正面戰場上已經頹勢盡顯了;
所以勒熱夫戰役德軍并沒有多大的把握,而且駐守勒熱夫的德軍,也是剛剛在戰場戰敗回來的殘兵敗將,信心都不足。
更無語的是,莫德爾接手的這支德軍,僅僅只有26萬人,咱就說,聽起來26萬是一個很大的數字,但其實這點人要是跟蘇軍對比,實在是不夠看的。
因為在勒熱夫戰役的第一階段,蘇聯紅軍投入了差不多106萬人,幾乎是德軍的四倍。
![]()
由此可知,莫德爾當時接手第九集團軍的時候,根本就是必死的局面。
其實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當時德國內部對勒熱夫戰役的極度悲觀,否則在當時無論如何都會抽調更有名望的大將前往主持局面。
但是,德軍就這副爛牌,卻打出了驚世駭俗的戰績,不但完全顛覆了大家的想象,也完全推翻了蘇德兩國高層領導的設想。
![]()
從蘇聯和朱可夫的設想來說,勒熱夫戰役雖然稱不上簡單,但肯定是要把德國人徹底打退,以此來徹底解決莫斯科的危機的。
但誰能想到,僅僅是勒熱夫戰役的第一階段,也就是從1942年1月8日開始,一直到三個多月之后的4月30日,這期間,106萬蘇聯紅軍,就陣亡了27.2萬人,還有超過50萬人受傷。
這個數據怎么看呢?其實相當于把蘇聯紅軍近乎四分之三的有生力量給消滅了,或死或殘。
![]()
莫德爾當時是怎么做到這一點呢?
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其實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不能硬剛。
實話說,若是硬碰硬的打正面,二十多萬人想要打贏100多萬人,這幾乎就是天方夜譚。
但是如果用上策略,那結果就大不一樣了。
朱可夫當然是一個非常會打仗的將軍,但是朱可夫最擅長的作戰手法,就是陸空協調作戰和大兵團作戰。
![]()
事實上,在當時勒熱夫的整體情勢下,朱可夫的陸空協同作戰+大兵團作戰沒有錯誤,畢竟,這在當時是蘇軍優勢的狀態,這樣打一來穩妥,二來把蘇聯的優勢無限放大。
但是莫德爾聰明之處就在于,他知道正面打,必敗無疑。
所以,在蘇聯軍隊到來之前,莫德爾就干了一件事,那就是把德軍分散駐扎,刻意把戰線拉長。
![]()
雖然乍一看,原本就少的德軍,因為分散駐扎,分散防守,每一個小部分的人數就更少了,按理說這樣的布局更容易造成整體實力差距的擴大,并且也更容易被逐個擊破。
但莫德爾聰明的地方在于,雖然他分散了部隊,但卻精妙的設計了分散開來的隊伍的距離,使得每個部分都可以與相鄰部分互為犄角,進可攻,退可守,還可以協防。
那么這種布局有什么好處呢?
![]()
其實單一一個分隊肯定是打不贏正面,但因為隊伍被分割為很多小部分。
因此導致哪怕蘇聯軍隊多的多,想要獲得勝利,就只能東奔西跑。
通俗點說就是,大部隊風風火火的趕過去,結果碰到的根本不是德軍主力,而只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小分隊。
這樣,別看蘇聯軍隊人數巨多,但每一拳都像是打在了棉花上,不但讓蘇聯軍隊疲憊不堪,而且也打不出人數的優勢和機械化部隊的威力。
![]()
更可怕的是,蘇聯紅軍因為東奔西跑,漸漸的隊伍的協同性被破壞了,而且漏洞百出。
真正讓蘇聯紅軍失敗的原因其實并不是一次次接連不斷的戰役,而是100多萬人東奔西跑,再加上行蹤不定,很快就使得蘇聯紅軍的物資補給出問題了。
咱就說,運輸隊伍原本打算送到A地,結果東西還沒到,軍隊都去到了B地,你說這樣的機動性,補給怎么能跟得上。
![]()
正因為蘇軍的補給開始陷入混亂,蘇聯前線的士兵開始面臨饑一頓飽一頓的窘境,這也就算了,因為補給的混亂,也給德軍留下了大把進攻補給隊伍的機會。
所以,在戰斗開始沒多久,蘇聯的運輸隊伍就被德軍給摧毀了。
沒了物資補給,這個仗還怎么打?
![]()
勒熱夫戰役從1942年初,一直打到了1942年3月,一年多的是時間里,勒熱夫化身成為一個巨大的絞肉機,整個戰役期間蘇聯紅軍投入了將近370萬軍隊進攻勒熱夫。
但是陣亡數量卻高達62萬人,受傷高達115萬人。
如此巨大的傷亡在朱可夫指揮生涯中可謂絕無僅有。
當然對于莫德爾來說,因為這場戰役,也一躍成為名將,原本岌岌無名的他,一下子躋身德軍頂流,想想看能夠讓朱可夫都吃癟的將軍,在二戰期間也沒有幾個。

當時德軍雖有增援,但總體來說,莫德爾指揮的德軍從始至終都是人少的一方。
但饒是如此,朱可夫也沒有真正從德軍手里得到多少好處。
勒熱夫戰役蘇聯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明面上看,是打了一場敗仗,但事實上,史學界對這場戰役的看法卻并不是如此表面的。
因為雖然勒熱夫戰役算不上一場勝仗,但有一說一,一年多的時間里,勒熱夫地區牽制了大量的德軍有生力量。
使得德軍既要維持勒熱夫的局勢,又無力再更多戰場開展行動。
![]()
因此,別看蘇聯損失不小,但德軍潛在的損失則要跳出勒熱夫看待。
原本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大敗的德軍就已經頹勢盡顯,在經過一年多的勒熱夫戰役,德軍也被困在勒熱夫、
盡管消滅了一部分蘇軍的有生力量,但卻也把自己圈死在這里,自此之后,再無勝算!
【免責聲明】:本文創作宗旨是傳播正能量,杜絕任何低俗或違規內容。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私信及時聯系我們(評論區有時看不到),我們將第一時間進行處理!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