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個人名字有你熟悉的嗎?你能區分出誰是中日甲午戰爭中,在炮彈打光后,毅然駕駛即將沉沒的“致遠”艦,冒著日軍猛烈的炮火、義無反顧的向日艦撞去,最后不幸被炮彈擊中沉沒,本已被救的他,卻堅定自己的信念:艦在人在,艦亡人則亡,被清朝及后世稱為民族英雄的,你知道是上面哪一位嗎?
這三人其實都和北洋水師有很大的關系,甚至可以說,這三人就代表了北洋水師的興衰史,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北洋水師的興起:丁日昌。
![]()
丁日昌
丁日昌,字禹生,小名雨生,號持靜,1823年--1882年,廣東豐縣人。
20歲考中秀才后進入湘軍,成為曾國藩的幕僚,后期又擔任了江蘇巡撫,福建巡撫,是洋務運動的先驅者,具有不世之才。
在實業發展上,他主張設廠造船,于同治四年(1865年),建立了江南機器制造總局,任總辦,這是清朝政府第一家近代化的軍事工廠,設備和組織都是按西方標準進行。在臺灣,丁日昌主持建設了中國第一條電報線,長95里。
在文化教育上,丁日昌建議科舉由八股劃分為八科,注重科學技術學習,推動并促進第一批35名留學生留歐學習,里面有嚴復、劉步蟾等人。丁日昌組織翻譯出版西方科技信息。
在軍事方面上,提出以洋人為教習,培養中國自己的人才,力求獨立自主,擺脫洋人控制。在海訪上,丁日昌認為外國軍艦在海上機動性強,且船堅炮利,能隨時攻取中國沿海城市,很難防備,只有建立自己強大的海軍,才能取得制海權。
具體設想是:設立北洋、南洋、東洋,三大水師,北洋設立提督在津沽,主要守遼東和山東;南洋設提督在廈門,主要守廣東和福建,東洋設提督于吳淞,主要守江蘇和浙江,提出要廢棄原有水師,購買西方洋人的戰艦,并以西方模式訓練水師,同時還強調了沿海炮臺和岸防部隊的建設工作,正是因為丁日昌等一批洋務運動者的努力,才有了北洋水師的興起。
丁汝昌:北洋水師的建設者和覆滅者
![]()
丁汝昌
丁汝昌,曾用名丁先達,也作禹亭,號次章,1836年--1895,安徽廬江縣人。是清朝北洋水師的提督(為一省最高武官,分為陸地和水師),但他的命運就比較多舛。
因家境貧窮,丁汝昌只讀了三年的私塾。早年時,太平天國運動蔓延到廬江,參加了太平軍,后來投降到曾國荃的湘軍里,要知道曾國荃可不是他的哥哥曾國藩,那可是有名的“剃頭匠”。
(曾國荃“剃頭匠”的來歷:湘軍在攻破安慶后,曾國荃命令把已經投降的太平軍,以100人為一批,輪流安排進屋說是領路費,實際上一進屋便押起來,直接拖到后門砍頭,據說殺了一天一夜,共殺死了1萬多人,于是曾國荃得了一個“剃頭匠”的綽號。)
丁汝昌運氣好,倒沒有被直接殺頭,但也是九死一生,后面每次戰斗,湘軍都會讓這些降兵打前陣、當炮灰,丁汝昌因為作戰勇猛,從一個炮灰硬是做到了千總。
當時李鴻章正在組建淮軍,曾國藩將丁汝昌撥歸給李鴻章。1862年,在配合劉銘傳與太平軍作戰時,因丁汝昌作戰勇猛,劉銘傳大是喜歡,將丁汝昌升為參將,調到其下作戰。
1868年,東捻軍失敗,丁汝昌升總兵,加提督銜,并受賜協勇巴圖魯勇號(注:巴圖魯是滿語中“英雄”、“勇士”的意思,我們熟知的鰲拜,號稱“滿洲第一巴圖魯”)。
好不容易升到提督銜,卻在1874年被清政府裁軍了,丁汝昌因上書反駁,差點被上司所殺,只得逃回故鄉避難。
后被李鴻章舉薦為北洋水師的提督,開始籌備北洋水師工作。
1888年,北洋艦隊成立之初,就有強大的實力,有大小軍艦二十五艘,運輸船三十艘,輔艦五十艘,官兵四千余人,在亞洲排名第一,世界第九。
![]()
北洋水師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北洋水師與日軍聯合戰艦在大東溝進行大戰,后北洋水師退守威海衛。1895年,在威海衛之戰中,一直英勇抗日,最后在外無援軍、內無彈藥的下,依然拒絕日軍的勸降,以死明志(服食鴉片自殺而死)。
丁汝昌死后,他的部下牛昶昞假借他的名義,暗地與日軍簽訂了《威海降約》,丁汝昌連死后還背著賣國求榮的罪名。
丁汝昌死后不僅被清廷沒收了家產,不許下葬,還用三道銅箍鎖住他的棺柩(表示腰斬三截),他的子孫也被迫流落他鄉,直到1910年,才被清廷平反。
北洋水師留名青史者:鄧世昌
![]()
鄧世昌
鄧世昌原名永昌,字正卿,1849年--1894年,廣東番禺縣人,畢業于福州船政學堂,后進入北洋海軍,任管帶,在甲午戰爭中壯烈犧牲,是我們熟知的民族英雄。
對比三人:
按年齡算:丁日昌 > 丁汝昌 > 鄧世昌
按級別算:丁日昌(巡撫) > 丁汝昌(提督) > 鄧世昌(管帶)
三人性格:丁日昌(見識超遠)、丁汝昌(作戰勇敢)、鄧世昌(精忠報國)
按后世影響:鄧世昌(民族英雄) > 丁日昌(洋務先驅) > 丁汝昌(北洋水師提督)
很多人不理解,在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以自殺明志的有很多,為什么只有鄧世昌能成為民族英雄呢?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英雄鄧世昌吧!
![]()
鄧世昌所在艦
1894年9月17日,日軍聯合艦隊,通過北洋水師軍艦冒出的黑煙,判斷出北洋水師具體位置,發動了突然襲擊,北洋水師倉促應戰,作為旗艦的“定遠”艦指揮旗被擊落,無法指揮作戰,艦上還燃起大火,需要退出戰場及時救援。
鄧世昌立馬在“致遠”艦上升起旗幟,吸引日軍艦注意力,并為“定遠”艦擋炮,“致遠”艦以猛烈的炮火,招致日軍大多的火力,而"致遠"艦也多處中彈,艦上燃起大火,船身進水傾斜。
“致遠”艦快要沉沒時,艦上人員本是有機會逃生的,但眾人在鄧世昌的鼓舞下,決定同日艦同歸于盡。“致遠”艦已無炮彈,但還有魚雷,因為當時的魚雷射程過短,只有拉近足夠近的距離,才有可能擊中敵艦。
日軍聯合艦隊看著全身著火、即將沉沒的“致遠”艦,還在向自己沖來,見狀無不大驚,集中所有火力攻擊"致遠"艦,"致遠"艦的魚雷發射管被擊中,魚雷爆炸導致"致遠"艦沉沒。鄧世昌墜海后,其隨從用救生圈來救他,被鄧世昌拒絕,鄧世昌養的愛犬用嘴,銜住他的胳膊救他,鄧世昌立誓與艦共存亡,連同愛犬,與全艦官兵250余人壯烈殉國。
這一幕,很像抗日戰爭時期,面對日軍的坦克,中國軍隊沒有反坦克炮,唯有用血肉之軀,身上綁著炸藥包,沖到日軍坦克近前,拉爆引線,才能把敵人坦克消滅掉,而多數在沖鋒的路上,就已經壯烈犧牲了,但中國軍隊依然前赴后繼、奮不顧身的沖上前去,其實大家都知道,即使最后成功了,也會化為漫天的血肉。
這需要多大的勇氣,才能如此地視死如歸啊!有人能做到嗎?
答案是鄧世昌能,“致遠”艦上250余位的官兵能,抗日戰爭的中國軍隊能,抗美援朝的志愿者能,對越反擊戰的退伍老兵和剛入伍的新兵,都能!
他們不是不怕死,但他們更怕的是破碎的國家,是被列強侵略的土地,和被壓迫的中國人民!但為了國家,他們不怕!
中國歷史從來沒有真正消亡過,作為全世界僅有的四個古文明,只有中國,一直到今天,中國的文明都完整保存著。之所以沒有像其它古文明被滅亡,是因為中國,英雄,一直都在!
中國的英雄多是悲傷的,大多的英雄都會死去,但英雄會活在我們的心里,它會在中華民族遇到危險時,從我們的血液里發覺出來,讓我們做出英雄同樣的決定,擁有英雄同樣的勇氣。這,才是中國文明能留存至今的底氣!
關注我,帶你看不一樣的歷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