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895年,李鴻章在日本馬關港口簽下一紙喪權辱國的條約后,留下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若想中國無后患,必須滅其國。”
![]()
這句話,不是威脅,也不是怒吼,而是一位飽經風霜的政治家在山河破碎之際的冷靜判斷。一個國家如果軟弱到連鄰國都敢隨意欺凌,它就可能不再擁有談判桌上的資格。一百多年過去了,這句話回響至今,在今天的國際局勢下,依然發人深省。
甲午之殤:軟弱不是中立,是災難的前奏
晚清的中國,表面上做了不少“自強”的動作,北洋水師就是其代表。1888年,北洋水師正式成軍,裝備在當時算是亞洲數一數二。
根據《洋務運動史料》記載,當時的旗艦“定遠”“鎮遠”排水量超7000噸,火力壓過東亞近鄰。但這些硬件并沒有帶來真正的安全感。原因很簡單,花在軍艦上的錢,沒花到保養和訓練上。
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光緒朝朱批奏折》披露,原本用于艦隊維護的軍費被挪作他用,有的流向了慈禧的壽宴,有的填補了官場的無底洞,北洋水師的戰力逐年下滑。
![]()
到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時,這支曾經的“亞洲第一艦隊”,已經銹跡斑斑、士氣低迷。結果,在黃海海戰中,被日本聯合艦隊打得七零八落。
戰爭打輸了,談判桌上自然也沒了籌碼。李鴻章作為代表,赴日簽署《馬關條約》。日本外務省檔案顯示,整個談判過程,日本幾乎是單方面提出條件,中方只能點頭。根據《李文忠公全集》記載,李鴻章在談判期間曾多次用“非戰之罪”自責,認為“今日敗局,非一朝一夕之咎”。
更引人深思的是,當時的日本,不僅要求割地賠款,還提出了“永久駐兵”的要求,意圖在中國東北建立戰略緩沖。李鴻章對此的回應是:“若想中國無后患,必須滅其國。”這不是一句威脅,而是對現實的冷酷判斷——一個國家,一旦失去了自我防衛的能力,就只能任人宰割。
這段歷史留下的教訓很重:軟弱從來不是中立,妥協也換不來和平。國家的主權和尊嚴,必須靠實力去維護,而不是靠別人施舍。
![]()
自強之路:今天的中國,走得不再是過去的老路
進入新時代,這種“挨打”的宿命,已經徹底翻篇了。中國不再是那個被動簽下條約的李鴻章,而是主動參與全球治理的大國。
《新時代的中國與世界》白皮書指出,中國始終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但這條路的前提,是必須有足夠的能力去維護自己的利益。
外交部公布的“一帶一路”合作成果顯示,截至2025年,中國已與超150個國家和地區簽署合作文件,形成廣泛的對等合作網絡。這不是簡單的經濟輸出,而是一種制度層面的“朋友圈”構建。
![]()
與此同時,中國在多個主權議題上,態度也非常明確。2023年發布的《中國聯合國立場文件》中,對臺灣問題的表述毫不含糊: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任何形式的“臺獨”都是死路一條。而在南海、涉港、涉疆等問題上,中國也始終強調“不容干涉、不容挑釁、不容誤判”。
這些立場的背后,不是強硬,而是清晰。國家的主權不容討價還價,這是底線。而這種底氣,來自于國家綜合實力的提升:科技、工業、軍備、外交全面開花,早已不是當年的“東亞病夫”。
回頭看李鴻章那句話,你會發現,他當年看得很透。他知道,只有國家強大了,才能避免他國“滅其國”的圖謀。今天的中國,在全球格局中,不僅沒有被“滅”,反而越來越成為別人必須認真對待的存在。
![]()
歷史不是舊賬,而是現實的照妖鏡
有人說,李鴻章的那句話太悲觀。但換個角度看,那句話是一種警醒,是提醒我們:和平不是自然存在的,而是努力爭取來的。
從甲午戰爭到今天的國際博弈,時代變了,挑戰依舊。今天的中國,面對的不再是軍艦和炮火,而是高科技圍堵、輿論戰、經濟戰甚至“話語權戰爭”。據路透社報道,近期美方在對華政策上頻頻出招,不僅在高科技領域拉攏盟友圍堵中國,還在南海問題上不斷制造摩擦。
特朗普政府在2025年重新掌權后,加大了對中國的戰略競爭力度,美國國務院多次公開聲稱“必須確保中國不能主導全球技術標準”。這在某種意義上,是另一種形式的“滅國”企圖——不是物理意義上的摧毀,而是通過技術、輿論和經濟手段,把中國邊緣化,從全球主導權中排擠出去。
![]()
在這樣的背景下,李鴻章那句“若想中國無后患,必須滅其國”,就顯得格外有現實意味。今天的中國人,必須明白:國家安全,不只是邊境防守,更是意識形態、技術、規則和價值觀的全方位較量。
而我們要做的,不是幻想別人會放棄“滅其國”的想法,而是堅定地走自己的路,把“被動防守”變成“主動引領”。
一百多年前,李鴻章在屈辱中道出真相,他說“要中國無后患,必須滅其國”。今天的中國,已經走出那段黑暗歷史,但世界從未停止對中國的考驗。
![]()
我們不能忘記歷史,但也不能被歷史束縛。歷史給我們最大的啟示,不是怨恨誰,而是告訴我們:國家強了,別人就不敢動你;國家弱了,別人連你叫什么名字都不在乎。
也許,李鴻章當年那句沉重的話,并不是一個結束,而是一個開始。一個讓我們不斷警惕,不斷奮進的起點。
你怎么看待這段歷史的當代意義?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談談你的理解。歷史的答案,往往藏在今天的選擇里。
信息來源:
《李鴻章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清史稿·李鴻章傳》,中華書局
戚其章著《甲午戰爭史》,人民出版社
《馬關條約》原始檔案,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清季中日韓關系史料》,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