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下旬,照理是大閘蟹一年里最風光的時刻。
天氣轉涼、菊花正黃、蟹黃最肥,往年這個時候,無論超市還是菜市場,螃蟹攤位前都要擠滿人,一只六兩的母蟹能賣到六七十塊,貴的禮盒上百元一斤都不愁銷。
可今年不同。
在不少地方的水產市場,價格牌幾乎一周一換,從國慶前的高價一路往下掉,跌幅普遍在20%到40%,有的地方甚至直接腰斬。
![]()
長沙、南京、上海、鄭州……全國的螃蟹都在大降價。
商家喊得再響,顧客依舊稀稀拉拉。
菊黃蟹肥的季節沒錯,問題是蟹雖肥,但是消費者想買大閘蟹的心思不熱絡了。
01
過去幾年,每逢中秋國慶,“陽澄湖”、“固城湖”、“高郵湖”等品牌蟹禮盒成了送禮標配。
無論是公司團購還是親友互送,一箱蟹,既體面又應景。
但今年,這股熱度明顯退下來了。
禮盒渠道沒那么活躍,超市貨架上堆的螃蟹也常常滯銷。
在南京一處菜市場,攤主算賬:六兩母蟹去年能賣50元一只,今年只能賣四十出頭。
兩三兩的小蟹降得更狠,直接跌了三分之一。
“往年還要限購,今年想買隨便挑。”老板說。
連陽澄湖這樣的頂流也感受到壓力,雖然它依舊比別的產區貴一截,但高端市場沒再擴,反倒被平價蟹蠶食。
![]()
蟹價下滑的第一個原因其實很簡單,今年的螃蟹,太多了。
去年高溫少雨,產量受影響,價格一路飆升,不少蟹農賺了錢。
今年天公作美、雨水充足、水溫穩定,大閘蟹幾乎迎來了一個豐收大年。
江蘇、安徽、山東等主產區都在豐收。
寶應縣的養殖面積超過二十萬畝,產量同比增長一成以上;高郵湖、興化等地也普遍增產10%-15%。
更別說,這幾年返鄉創業的人不少,螃蟹養殖成了熱門項目。小池塘、大基地,都在擴規模。
![]()
問題是,供給猛增、市場容量有限,價格自然就被壓了下去。
不少蟹農說得直白:“畝產三百斤比去年高,但一斤比去年少賣十塊,算下來反而虧。”
而且,今年的螃蟹個頭普遍偏大,本以為能賣出更好價,結果發現大蟹太多也不稀奇。
一只五兩蟹,不再是高端貨,反而成了燙手貨。
大蟹投入成本高,飼料、水質、人力樣樣貴,可市場的回報并沒跟上。
“今年是豐產年,但不是豐收年。”
這是很多蟹農嘴里最無奈的一句話。
02
第二個原因,則是消費端的變化,不是螃蟹不好吃,而是大家不太舍得吃了。
螃蟹屬于典型的非剛需商品,它既不解渴也不頂飽,更不是日常餐桌必備。
它曾被包裝成秋天的奢侈品,靠著節慶、送禮、聚餐等場景撐起了銷量。
但眼下,無論是消費心態還是場景,都變了。
企業送禮少了,家庭聚餐更注重實用,年輕人更愿意把錢花在能多次復用的東西上,比如小家電、旅游或會員卡。
有人算過賬,一頓螃蟹宴動輒四五百,不如去吃頓自助,而電商的低價策略,也讓傳統的高價高端蟹地位動搖。
網上隨處可見“9.9元4只”的促銷蟹、買一送一的活動。雖然規格小、產地不明,但價格的確誘人。
![]()
消費者的心理價位被拉低后,線下商家要再賣高價,就更難了。
另外,自從核廢水排海消息頻上熱搜,盡管大閘蟹屬于淡水產品,但不少消費者依舊變得謹慎,對水產類整體心態保守。
在這樣的情緒里,螃蟹這種季節性消費,自然首當其沖。
第三個原因來自整個產業結構本身,過去十年,大閘蟹行業從野蠻生長走向了“供過于求”。
在高價期,幾乎人人都能賺錢;現在價格下來了,整個鏈條的利潤被攤薄。
蟹農、批發商、零售商、禮盒商、餐飲店,沒有一個是贏家。
一位成都餐飲老板吐槽得挺直接:
“螃蟹太貴沒人點,降價又賺不到錢。去年賣的陽澄湖禮盒還能帶動生意,今年根本賣不動。”
更糟的是,大閘蟹的品牌壁壘正在削弱。
![]()
除了陽澄湖,還能叫得響的品牌不多,其他產區大多靠低價優惠活著。
從高端禮品到促銷特價,這條路,月餅走過,陽光玫瑰走過,小龍蝦也走過。
只是這次輪到了大閘蟹。
03
不過,這也并非全是壞事。
對消費者而言,降價是實打實的好消息。
往年舍不得吃的蟹,現在能輕松入手,而對整個產業來說,這也許是一次回歸理性的機會。
過去的大閘蟹太依賴“稀缺”和“儀式感”,卻忽視了產品的長期競爭力。
真正能活下去的,一定是那些把品質、品牌、供應鏈都打磨穩的產區。
陽澄湖能穩價,不只是因為名氣,更是因為標準化、溯源體系和口碑。
![]()
反觀其他地區,養殖水平雖提升,但品牌建設幾乎空白。
未來,大閘蟹的出路無非三條:
第一,品牌化。每個湖區都要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品質標簽,而不是都掛“陽澄湖”牌。
第二,深加工。蟹黃醬、醉蟹、預制菜,能延長銷售期,也能提高附加值。
第三,體驗化。把“吃蟹”變成旅游、美食節、打卡活動,讓消費者為體驗買單。
在江蘇、山東一些地方,已經有人開始這么做。
比如“稻蟹共養”,稻田收完蟹接著賣;或者搞“蟹田露營節”,吸引城市游客。
這或許才是“豐產不豐收”的解法。
![]()
從宏觀看,這種“降溫”其實是必然的。
在一個消費趨向理性、供給越來越充分的時代,所有被神化的商品最終都會回到成本線附近。
大閘蟹不例外。
幾年前,它是身份的象征,現在,它只是秋天的一道菜。
這不見得是壞事,因為只有從貴族餐桌回到尋常人家,產業才有真正的市場基礎。
價格腰斬,固然讓蟹農心疼,但對于普通人來說,今年或許是最劃算的一年,趁螃蟹肥、價又低,吃上一口熱乎乎的黃滿膏濃,才是這個季節該有的樣子。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