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業務背景與合規挑戰
項目背景
某公司擬上線“用戶興趣圖譜”功能(AAA 功能),亟待解決兩大技術實現路徑所涉的合規問題:
- 競品平臺公開數據抓取:憑借爬取競品用戶已然公開的圖文信息(個人介紹、個性簽名、影視音樂偏好)來實現功能的冷啟動。例如,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許多企業都在尋求創新突破,但這種數據抓取方式若未經妥善處理,極易引發法律糾紛。
- 境外網站 API 接入:調用外國網站接口以獲取電影海報、音樂試聽片段等素材。這一操作看似便捷高效,然而背后卻隱藏著諸多潛在風險。
技術部門法律評估需求
- 數據抓取行為是否構成不正當競爭抑或刑事犯罪。此方面需綜合考量多重要素,包括行為的性質、影響范圍以及相關法律的具體規定。
- 跨境 API 調用中的版權風險與內容合規管控。由于涉及跨境因素,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法律規定存在差異,使得風險評估和管控更為復雜。
- 民事侵權維度
- 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第 12 條(互聯網專條)。這一條款對互聯網領域的不正當競爭行為作出了明確規范,企業若違反,將面臨民事賠償責任。
- 侵犯著作權(文字/圖片內容未經授權使用)。在數字化時代,著作權保護尤為重要,未經授權使用他人作品可能引發法律訴訟。
- 用戶個人信息處理的合規風險(即便信息已公開)。即使信息已公開,處理過程中的不當操作仍可能侵犯用戶權益。
- 刑事風險邊界
- 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罪(刑法 285 條)。此罪名的認定通常需要結合具體行為的手段和后果來判斷。
- 破解加密措施、IP 偽裝等技術手段徑直觸發刑事風險。此類技術手段往往被視為具有主觀惡意,從而加大了刑事追責的可能性。
- 日均百萬級數據量或許構成“情節特別嚴重”。數據量的規模在判斷刑事犯罪的嚴重程度中起著重要作用。
- 侵犯著作權罪(刑法 217 條)。這一罪名的適用范圍廣泛,企業必須高度警惕。
- 行政監管紅線
- 違反《網絡數據安全管理條例》第 16 條(自動化訪問限制)。行政監管部門對這類違規行為保持著嚴格監管的態勢。
- 數據爬取致使系統癱瘓可能觸發《數據安全法》第 32 條處罰。一旦造成嚴重后果,企業將面臨嚴厲的行政處罰。
- 版權授權鏈斷裂風險:用戶上傳內容權屬不明導致二次侵權。此類情況在網絡環境中屢見不鮮,給企業帶來了潛在的法律責任。
- 內容安全審核義務:可能調取國內禁播的影視音像內容。這不僅違反國內法律法規,還可能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
- 數據出境合規要求:需契合《數據出境安全評估辦法》的申報條件。隨著國際數據交流日益頻繁,合規要求愈發嚴格。
- 用戶自主生成內容(UGC)激勵計劃
- 用戶協議明晰著作權授權范圍(合同法 40 條)。通過明確的協議條款,保障雙方的合法權益。
- 設計積分獎勵機制引導用戶完善個人信息。以激勵措施促使用戶積極參與,同時確保信息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 建立 UGC 內容三級審核制度(AI 過濾+人工復核)。通過多重審核,有效篩選和把控內容質量。
- 境內授權數據采購
- 優先揀選具備《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的數據供應商。從合法合規的渠道獲取數據,降低法律風險。
- 合同約定數據來源合法性擔保條款(民法典合同編)。以合同條款為保障,確保數據來源的可靠性。
- 授權管理獲取 API 服務商的正式授權文件(涵蓋二次使用許可) 設定調用頻次限制(參考目標平臺開發者協議)
- 內容過濾系統構建境外影視分級數據庫(自動屏蔽禁播內容) 部署數字水印識別模塊(防范未授權素材的使用)
- 協議層:嚴格遵循 robots.txt 的禁止性規定
- 技術層:禁用諸如 IP 偽裝、驗證碼破解等規避手段
- 頻率控制:單 IP 訪問間隔不低于 5 秒(符合行業慣例)
- 數據范圍:僅采集完全脫敏的公開非個人信息
- 應急機制:構建實時監控與 15 分鐘熔斷響應機制
階段
控制要點
法律依據
供應商準入
查驗 API 服務商的 ICP 備案及版權授權鏈
《網絡數據安全管理條例》
接口調試
限制測試數據留存時間不超過 24 小時
個人信息保護法第 47 條
正式運行
部署敏感內容實時過濾系統
《網絡音視頻信息服務規定》
應急響應
建立 72 小時侵權內容下架機制
民法典第 1195 條
五、司法實踐警示案例
“車來了”數據爬取案裁判要點
- 技術手段違法性認定IP 偽裝、加密破解直接構成“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 日均 300 萬條數據量達到“情節特別嚴重”標準
- 責任主體認定規則企業法定代表人承擔主犯責任(判處 3 年緩刑及 10 萬罰金) 技術實施人員構成共同犯罪(1 - 2 年緩刑及 3 - 5 萬罰金)
- 民刑責任競合后果刑事罰金與民事賠償并行承擔(民事賠償 50 萬元) 企業商譽損失無法通過訴訟完全彌補
三位一體合規體系構建
- 制度層:制訂《數據爬取技術合規白皮書》《API 管理操作規程》
- 執行層:建立技術 - 產品 - 法務月度聯席會議機制
- 監督層:設置數據合規官崗位并賦予一票否決權
法律風險評估模型優化
- 數據獲取方式風險評級表(附樣例)
風險維度
自采數據
競品爬取
境外 API
民事侵權風險
刑事風險
極高
行政監管風險
個人觀點,AI輔助
![]()
作者簡介
游濤,世理法源--訴訟解決方案專家——高端法律咨詢平臺創始合伙人
業務領域:網絡犯罪、金融犯罪、職務犯罪、知識產權犯罪、電信詐騙等刑事法律服務,以及數據、直播、娛樂社交等領域合規建設。
中國法學會案例法學研究會理事,公安大學網絡空間安全與法治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北大法學院《金融犯罪與刑事合規》校外授課教師。
曾任北京市某法院刑庭庭長,從事審判工作十九年,曾借調最高法院工作。除指導大量案件外,還親自辦理1500余件各類刑事案件,“數據”“爬蟲”“外掛”“快播”等部分案件被確定為最高檢指導性案例、全國十大刑事案件或北京法院參閱案例。
曾任某網絡科技上市公司集團安全總監,還為包括上市公司在內的多家企業完成全面合規體系建設以及數據安全、商業秘密、網絡游戲、1v1、語音房等專項合規。
多次受國家法官學院、檢察官學院、公安部、司法部的邀請,為全國各地法官、檢察官、警官、律師授課;多次受北大、清華等高校邀請講座;連續十屆擔任北京市高校模擬法庭競賽評委。在《政治與法律》等法學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十余篇,在《人民法院案例選》《刑事審判參考》等發表案例分析二十余篇,專著《普通詐騙罪研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