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老師作為畢業于北師大的學前教育研究生,一位非常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妻子也是一家雜志社的編輯,可以說夫妻倆都是知識分子。
因此,劉老師一直對兒子軒軒的教育充滿了信心。兒子還未入讀初中時,也確實是老師眼里的優秀學生,其他家長喜愛的“別人家的孩子”,同學心目中的“學霸”。
然而,這一切在軒軒從上初一開始,劉老師夫妻倆,就逐漸感受到了兒子的叛逆。如以往愿意聽從父母安排或是管教的軒軒,如今口頭禪變成了“我干嘛要聽你們的”,甚至直接選擇與父母作對。
以前放學回家后,第一時間就是做作業。而現在不僅會將作業拖到臨睡前,且面對父母的催促,他要么不搭理,要么直接摔書、關起房門拒絕溝通。
以前雖說不喜愛彈鋼琴,但在媽媽催促下也還能堅持。現在,不管是媽媽還是爸爸催一下,軒軒就會做出摔琴譜、砸鋼琴的過激舉動。
![]()
眼看著兒子越來越偏激、叛逆,劉老師與妻子商量后,先是不再嚴管,哪怕他不寫作業,他們也不會繼續嘮叨。彈鋼琴也是如此,只是在兒子表現不樂意時,勸說幾句“你都學這么多年了,現在放棄多可惜”、“以后有文藝表演,說不定你還能露一手”等。
令夫妻倆沒想到的是,過了沒幾天,兒子又開始主動學習、寫作業,閑時也會彈鋼琴打發時間。似乎以前引發彼此爭吵的問題,放任不管后反而逐漸解決了!
用劉老師的話說就是:“青春期確實復雜,誰能想到不管也是一種管呢!”
孩子進入青春期為何會叛逆、難管教?
知名認知神經學家邁克爾·加扎尼加在其撰寫的《雙腦記》里提到:“雖說人類大腦6歲左右已經發育得趨于成熟,但與成人完全成熟狀態相比,還有20%的差距。”
![]()
值得注意的是,世界衛生組織劃分青春期的年齡為10至20歲,可見青春期大腦與孩子心理發展速度并不匹配。
這也導致孩子受荷爾蒙、新環境、不同事物與人所產生的各種心理、情緒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尤其是負責情緒管理、認知功能的大腦額葉還未發育成熟,使得青春期的孩子表現出敏感多思、暴躁易怒等。
![]()
當然,相比于生理因素,青春期的孩子隨著大腦、心理不斷發育,自我意識、實現自我價值、好奇心等加強,渴望擺脫父母的管束,又離不開父母的幫助,進而也加劇親子間的矛盾、沖突。
以《中國心理衛生》雜志刊登關于我國77.9%存在心理問題的初、高中生里,85%以上的孩子都存在親子關系緊張、家庭教育有問題等,甚至這些因素的影響力超過了孩子自身的生理因素,是心理因素造成負面影響的關鍵。
如何與孩子一起度過敏感的青春期?
李玫瑾教授在多場講座中強調:“孩子身上出現的問題,包括親子關系存在的問題,通常能在父母身上找到原因。”那么,在孩子青春期階段,家長怎么做,才能平穩度過呢?
首先,轉變身份。
教育專家李文道在《好好做父親》一書中提到:“孩子進入青春期后,父母就要轉變身份、調整教育方式。”
也就是說,孩子10歲前,父母可能是控制者,安排孩子的生活、學習等方方面面,那時孩子的順從會令父母覺得比較輕松。
![]()
但孩子入讀初中,了青春期后,父母就要從控制者轉變為協助者或引導者。
尊重孩子的想法,給予足夠的成長自由與空間,鼓勵他學會自行做主,遇到問題再向父母求助。
Tips:父母是孩子的堅實后盾,但他的人生可以自己做主。
其次,學會放手,點到為止。
心理學上的“刺猬效應”,是說兩只刺猬身上都長著刺,想要互相取暖,結果卻被扎到了。
最后,他們選擇了一個合適的距離,彼此獲得溫暖,又不至于被扎到。放在教育孩子上也很形象,家長管束越多,越會激起反抗,對青春期的孩子,更是如此。
![]()
因此,父母要學會適當放手,對孩子的批評、教育也要點到為止,否則既讓孩子覺得自己的心理需求未能得到滿足,又對父母的管教產生反抗心理。
再次,引導孩子正確認識青春期。
孩子青春期表現出的暴躁、迷茫、敏感、自卑等復雜心理,主要是對青春期生理、心理、人際關系等變化不夠了解,不懂得如何應對,進而產生各種負面情緒。在這方面,家長別跟孩子正面說教,沒啥用的。而是要學聰明家長的做法,會“耍花招”。
比如,女孩胸部發育、迎來月經初潮,沒有經歷過的她們會感到慌亂。
尤其是乳房發育比較良好,外形比較明顯的女孩,如果沒能得到正確引導,很可能變得自卑,學習也會受到影響。
侄女就是這樣的情況,上初中后,走路總是駝背,怎么說也不直起腰,姐姐很生氣,總是會兇她,親子關系一度很糟糕。
后來我和侄女溝通才知道,她是因為,覺得自己胸部太明顯,有些不好意思。
![]()
我送她一本《青春期女孩的私房書》,告訴她,書中有答案,以后有什么不懂的,也可以來問我。
幾周后再見到侄女,我發現,她已經可以昂首挺胸地走路了,而且,整個人精神了很多,看起來陽光又自信。姐姐說,成績也比之前進步了好幾個名次。還問我是怎么做到的?是不是有什么妙招?
![]()
其實,我沒跟侄女說太多,怕她會反感。而是拿了一本書給她看,沒想到,效果還挺好的。
姐姐說,她平時比較嚴厲,很少跟侄女聊這些話題,孩子到了青春期,不知道如何應對這些問題,自然情緒、性格,都會有些變化。還是我會“耍花招”啊!
![]()
侄女偷偷跟我說,以前她收到情書很困惑,也不知道怎么處理。現在才知道,原來,被喜歡是很美好的事情,自己也沒有錯。按照書中的辦法處理了,還跟對方成了好朋友,相約一起考大學呢!
不得不說,這本書真的幫了大忙,有些家長不好意思說的,孩子沒張口問的,書中都有對應章節,每一條都很詳細,告訴孩子,怎么做更合適,解惑的同時,還提供了方法。
姐姐得知是這本書的功勞后,還把書推薦給了同小區的幾位媽媽,孩子都差不多的年紀,確實有這方面的困惑。
![]()
姐姐說,媽媽們的反饋都很好,一直夸姐姐有眼光,有內涵,推薦的書很實用。看來,青春期家長,都真的很需要這樣一本“青春期指南手冊”。
男孩版本、女孩版本,都有的。如果家里是倆孩子,可以直接入手一套,孩子們不用爭搶,一人一本,看完解惑。
最后,引導孩子掌握各種能力。
《老子》提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走完他的一輩子,在有限的陪伴時間里,能教會孩子各種能力,才能確保他成為更好的人,未來能獨自面對風雨。
尤其是易沖動、叛逆的青春期,不僅要教會孩子擁有獨立思考、明辨是非、控制情緒的能力,還要讓他明白自己的責任,哪些事能做,哪些事堅決不能做。
凌晨媽媽來叨叨:
說句心里話,父母不僅要正確認識孩子的青春期,還要不斷學習科學、正確、合適的教育方法,和孩子共同進步!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