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以存在,關鍵在于個體與他人的“社會關系”,這也是人區別于其他高級動物的根本標志。在日常工作學習中,我們難免會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也就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有些人善于經營親情、友情和同事之間的關系,而部分人不善于經營各種關系,甚至恐懼于經營各種社交關系。
![]()
所謂社交恐懼癥,是指個人害怕在小團體中被人審視,一旦發現別人注意到自己就會感到極度不自然,從而不敢抬頭、不敢與人對視,甚至會覺得自己無地自容。更加不敢在公共場合演講,參加集體活動時不敢坐在最前面,有意識回避社交,在極端的情況下可能會導致脫離社會,常見的社恐對象是異性、嚴厲的上司和未婚夫(妻)的父母親等,或是陌生人。
八成受訪大學生“社恐”,與陌生人交流,找人幫忙時更容易社恐
大學生是一個正處于“朝氣蓬勃”的年輕群體,這個群體擁有很多接觸朋友的機會,按理來說,應該擁有很多的朋友。
![]()
然而,一項調查研究發現,超過八成的大學生表示自己有輕微的“社恐”。具體來看,0.64%的高校大學生表示自己有嚴重的“社恐”,6.9%的學生認為自己有較嚴重的社恐,而80.22%的受訪大學生認為自己存在輕微的社交恐懼癥。只有12.24%的大學生表示自己不社恐,具有“社交NB癥”,稱自己為社交牛人。調查發現,大學生在人多的場合公開說話、演講,和陌生人交流,在找別人幫忙時更容易感到“社恐”,自己會感到緊張、心跳加速,甚至頭腦一片空白,當時完全缺乏思考能力。
![]()
也有在社會中的工作人員表示,自己下班時跟同事走同一個方向都會尷尬得腳趾扣地,在路上遇到不太熟悉的人時,自己往往都是低頭看手機假裝沒看到,而對方也很識趣地說“沒看到”。自己業余生活非常簡單,喜歡一個人“自處”,喜歡一個人看電視劇,也喜歡一個人去健身房鍛煉身體,一個人的生活非常自由,沒有約束。
在社交媒介越來越發達的今天,人與人之間的聯系“似乎”變得更簡單了,即使兩人的“物理距離”相隔千里,我們都可以通過社交媒介隨時保持聯系,這一切都拉近了人們的物理距離,人們的社會交往活動看似變得更容易了。
![]()
然而,社交媒介將人們聚集在互聯網上的一個群體中,這是一個虛擬的世界,在建立聯系的同時也會建立一堵墻,這堵墻隔離了現實中的朋友,朋友只需要在互聯網中就可以聯系,卻乏面對面的交流,這使得大家很難擁有親密的朋友,因為人們的時間有限,沒有充足的時間花在每一段關系的維護上,一些人甚至過分依賴舒適的虛擬世界而脫離現實的社交生活,這也造成很多人大學生認為自己擁有“社交恐懼癥”,不想與現實中的人互動,每天只想呆在家里面。
非常遺憾的是,部分大學生在社交平臺上擁有很多的朋友,在現實生活中卻沒有一個親密的朋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