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加沙的一些巴勒斯坦人來說,除了墓地,他們找不到任何地方可以躲避戰火,只能與累累白骨為鄰。
在南部城市汗尤尼斯一處塵土飛揚、烈日炙烤的墓地里,墓碑已成為梅薩·布里卡等家庭的座椅和桌子。五個月來,她與孩子們一直住在這里,約有30個家庭在此避難。一個金發幼童坐在帳篷外,手指在沙地上劃動。另一個孩子頑皮地從布簾后探出頭來。
夜晚則是另一番光景。“太陽下山后,孩子們會害怕不敢出門,我有四個年幼的孩子,”布里卡說,“他們晚上不敢出去,因為怕狗,也怕逝者。”
加沙超過200萬人口中,絕大多數因哈馬斯與以色列兩年來的戰爭而流離失所。自10月10日停火開始后,部分人回到了家園廢墟,其他人仍擠在以色列軍隊未控制的殘余領土上。
![]()
在這里以及加沙的其他墓地,死亡之地存在著生機。晾衣繩上掛著禮拜毯,孩童推著輪椅上的水罐在墳塋間穿行,炊煙裊裊升起。
距布里卡最近的“鄰居”之一是艾哈邁德·阿布·賽義德,墓碑銘文以古蘭經詩句開頭,顯示他于1991年去世,年僅18歲。在此扎營令人不安,有種褻瀆之感。
但他們別無選擇。布里卡稱她在汗尤尼斯其他地區的家園已被摧毀,目前無法返回——以色列軍隊占領了他們的社區。這處墓地的其他居民來自加沙北部,往往與他們安葬親人的土地相隔遙遠。
穆罕默德·什馬表示已在此居住三個月。他說自己的房屋同樣被毀。“我是個成年人,但晚上仍會害怕墳墓,只能躲在帳篷里,”他坐在破損的墓碑上,在陽光下瞇著眼睛說道。據其透露,當時身上僅有的200謝克爾(約合60美元)被一位朋友取走,用于協助將家人轉移到墓地。
![]()
穆罕默德的妻子哈南·什馬指出,缺乏資金尋找其他容身之所是迫使家庭棲身墓園的原因之一。她小心翼翼地在一個餡餅盤大小的容器里用肥皂水清洗餐具,節約著寶貴的用水。“當然,墓地生活充滿恐懼、驚惶與憂慮,除了承受壓力之外根本無法安眠,”她說道。
即便在逝者之中,也無法獲得安全保障。據聯合國及其他觀察機構報告,以色列軍隊在戰爭期間曾轟炸墓地。以色列指控哈馬斯利用部分墓地作為掩護,并辯稱當這些場地被用于軍事目的時,將失去受保護地位。
戰爭期間,加沙地帶的遺體只能就地掩埋,包括醫院院落。根據傳統習俗,巴勒斯坦家族通常安葬在親人附近,而戰火幾乎徹底打破了這一傳統。
如今停火期間,尋找逝者的行動已然展開。
以色列向哈馬斯施壓要求交還被扣押人員遺體。巴勒斯坦衛生部門官員發布以方歸還遺體的駭人照片,期望家屬能辨認身份。更多人在加沙連綿的廢墟中搜尋那些因戰火長期無法認領的遺骸。
自停火以來,僅通過尋獲遺骸就使加沙戰爭死亡人數新增數百——目前總數已超過68,800人。
在這座汗尤尼斯墓地,家屬們目睹新墳不斷增添,這些墳墓往往不用石板而僅以沙土覆蓋,用石塊標記界限。
復蘇、重建、回歸——這一切都顯得遙不可及。“停火后我的生活依然圍繞著墓地,意味著我一無所獲。”穆罕默德·施瑪赫說道。
本文為深度編譯,僅供交流學習,不代表作者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