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為什么骨頭硬?因為他是真有錢!魯迅工資之高,是你難以想象的,1912年魯迅進教育部,月薪60大洋,那時候北京房租平均每月1大洋,一碗陽春面才幾分錢!
他不是苦大仇深,而是“腰包夠鼓”才敢硬氣。
別再以為魯迅是個穿破布長衫、天天皺眉頭寫批判文的窮書生,真相是,他當年寫雜文懟天懟地懟權威,靠的不是“窮人的勇氣”,而是實打實的經濟自由,你以為“硬骨頭”是天生的?其實是有錢撐腰。
1912年,魯迅剛進教育部,月薪就開到了60銀元,那時候北京房租基本上只用8塊大洋就能搞定,8-10間房的四合院,月租金在20元左右,一碗面也才幾分錢,他一個月工資能租七間房、吃上萬碗陽春面。
普通巡警才掙3塊,小學老師也不過5到8塊,他這起步就直接碾壓了一整片人,可你以為他只是靠這份鐵飯碗發財?錯,他的收入來源多到可以出一本“多職業斜杠青年”說明書。
除了在教育部干了14年,他還在北大、北師大、女子師范等八所學校兼職授課,講《中國小說史》,每月又加幾十大洋進賬,不僅如此,五四運動后他名氣暴漲,稿費、版稅、編輯費更是滾滾而來。
1923年,《吶喊》首印1500冊,版稅直接進賬225大洋,后來重印不斷,錢源源不斷地來,他成了自由撰稿人,北新書局每月給他支付版稅和編輯費,再加上報刊稿酬,月收入動輒500大洋以上。
有人粗算了一下,從1912年到1936年,魯迅平均每月收入超過600銀元,但因為一些原因,他每月的實際收入大概在200銀元左右。
更夸張的是,他在廈門大學、廣州中山大學當教授,工資高得離譜,最高時月薪500大洋,是北京教授平均工資的兩倍多。
但他也不是“為了錢忍氣吞聲”的人,廈門大學一欠薪,他立刻撕聘書走人,400大洋說不要就不要,轉身就走。
這個時候的魯迅,早已不是為了生計掙扎的小文人,而是個能靠才華養活自己、撐起一個家族的“中產階層代表”。
他供養母親、原配、弟弟弟媳,還時不時拿出幾百大洋資助青年文學愛好者,他不僅有兩套北京四合院,還買書如命,24年時間買了9600冊書,收藏了6000張碑帖拓片,這種“文化消費力”,放今天也是“頂流文人”。
但你看他穿著,還是那件補丁長衫,抽著最便宜的香煙,穿著日本留學時的舊西褲,一穿就是十幾年。
他不講排場,不擺闊氣,錢都用在了他認為有意義的方面:支持年輕人、印書出刊、賑災捐款、支持進步思想。
他曾在講話中直白地說:“自由固不是錢能買的,但能為錢所賣,為準備不做傀儡起見,在目下的社會里,經濟權是最要緊的。”這不是空話,是他自己活出來的真實路徑。
別的文人為了活命,得看誰臉色吃飯;魯迅不一樣,他的收入不是靠一個老板、一個機構,而是“多點開花”,政治不綁架,商業不束縛。
正因為如此,他的筆才敢直指黑暗,不怕封殺,不怕審查,不怕同行冷箭。他可以用錢撐起獨立人格,而不是靠嘴硬裝正義。
有人說,魯迅是那個時代最硬的文人。其實,是那個時代最有錢的清醒者。他的錢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靠才華、努力和選擇掙來的。他的自由,是用扎實的收入換來的現實獨立。他能“做自己”,是因為他早就不靠別人吃飯。
回頭看,魯迅不僅是文化象征,更是典型的“經濟獨立帶來自由”的活教材。他用行動告訴我們:在動蕩的年代里,信仰固然重要,但沒有穩定的物質基礎,很多理想只能是說說而已。
他不是活在“仗劍走天涯”的浪漫夢里,而是在“有錢有膽量”的現實世界里,堅持做自己。
這,就是魯迅的“骨頭硬”背后,被人忽略的真相。
信息來源:魯迅到底多有錢?超乎你想象!(2)——中華網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