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曾談過1946年時,隸屬于所謂“第一綏靖區”的整編第49師兵力數,因解讀思路有些問題故而修正后重新來探討下。
首先,這個整編第49師就是原先的第49軍。
這個軍原為東北軍的番號,不過在抗日戰爭中逐漸中央軍化,實際成為了中央軍的旁系部隊,下轄有第26師、第79師和第105師。
其在抗戰勝利后,接裝了大批日式山野炮、擲彈筒,并加強了第25軍換下來的部分國械,故而整體的武器配置還是不錯的。
![]()
就其編制形式來看,極有可能是按照三十四年乙種軍編制進行調配的,這種編制當時僅次于甲種美械軍。
到1946年,國民黨軍進行整編師改革,第49軍便改成了整編第49師。
所謂整編師的改革,表面上似乎都是原先的軍改為師,師改為整編旅,原先三個步兵團改為兩個團,但實際上整編師與整編師之間的情況卻大為不同。
像整編第49師這種,實際上軍部和直屬隊不變,直接改為整編師師部和師直屬隊;師部和師直屬隊也不變,直接改為整編旅旅部和旅直屬隊,只是增加少量副職。
而步兵團雖然由三團改為二團,但實際上當時的乙種步兵師人員編制眾多,滿員達到了12400余人,這是普遍空額的國民黨軍諸師其實根本達不到的。
所以在這種滿員12400余人編制步兵師基礎上的改整編旅,即便只有二團制,其編制兵力亦達9000多人。
![]()
就整編第49師所屬整編旅的情況而言,其編制兵力數為9304人。
有意思的是什么呢?
在1946年初,第49軍下轄三個師的兵力,都沒有任何一個師的實有兵力超過了9000人。
所以就實際情況來說,國民黨軍當時對中央軍的整編,實質是壓縮空額,充實編制之舉,甚至于新的整編師編制比當時國民黨各軍的實有人數還要多。
以1946年2月,第49軍的所屬兵力而言。
軍部和軍直屬隊有2968人、第26師8838人、第79師8623人、第105師8421人,總計28850人。
三個月后整編時,第49軍的總兵力略有變化,但變化幅度不大,總計為28521人
而按照整編第49師編制,師部及師直屬隊當有2944人、三個整編旅各有9304人,理論編制人數為30856人(另有一數為30934人,應為增設少量單位或人員之故,但對總的數量級影響不大)。
很顯然,如果按照三旅六團的新編制調整,整編第49師反倒還要增添兵力才可,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整編實則反倒是在現有實力基礎上的加強之意。
![]()
但是在實際整編過程中,還不能簡單地增加兵力,直到滿編。
因為國民黨軍的一貫問題是,除了普遍的缺額問題外,各部還有些老弱官兵存在。
整編師不僅僅是編制上的改變,同時也要“裁弱留強”,即對兵員素質進行強化。
所以按照國民黨軍的節奏,它要在先裁汰一部分老弱兵員后,再補充新的青壯官兵,直至滿編。
所以到1946年5月第49軍整編時,反倒裁減了222名軍官和680名士兵,使得剛整編的第49師實際兵力為27619人。
理論上來說,此后該師再補充3000余人就可實現滿編,實際上也應該有這一過程。
但是老蔣等不及了,因為他自認為國民黨軍已經具備了絕對優勢,所以不用等所有整編師實現滿編照樣能用。
以整編第49師的實際情況來說,表面上是裁減了3個團的編制,可人數就少了900來名老弱官兵,并不會對其實際戰力造成太大影響。
![]()
反而因為壓縮了6個步兵團的編制,使得其單位實力得到了極大的充實。
僅以整編第49師實有的27600余人,就超過了當時蘇中我軍主力15個團25000余人;在武器裝備上,僅該師的山野炮就有48門,而華中軍區炮兵團就4門山炮,甚至型號還不一樣。
而“第一綏靖區”用于進攻蘇中的還有整編第21師、整編第25師、整編第65師、第99軍/整編第69師、整編第83師,另有若干直屬部隊和交警總隊。
但就是在這樣的實力對比下,蘇中我軍打出了著名的“七戰七捷”,其中對整編第49師的打擊最大,僅該師在蘇中就折損大半,這也算是后話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