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一部分:
一、內蒙古騎兵部隊序列沿革
二、內蒙古騎兵第一師沿革
三、內蒙古騎兵第二師沿革
第二部分:
四、內蒙古騎兵第三師沿革
五、內蒙古騎兵第四師沿革
六、內蒙古騎兵第五師沿革
![]()
內蒙古騎兵戰士塑像
1945年11月26日至29日,召開了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成立大會。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成立后,即著手組建“維護群眾利益的少數民族自己的軍隊”。
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執行委員會主席兼常務委員會主席烏蘭夫指出,“在軍事上要組織一支為人民服務的內蒙古人民自衛軍,首先從恢復和組織各旗的保安隊做起,并廣泛組織和訓練民兵”;其具體任務是“肅清境內的反動派和法西斯殘余勢力,保衛人民的生命財產,鞏固革命的社會秩序”。
一、內蒙古騎兵部隊序列沿革
1945年12月,綏遠戰役結束后,我黨領導的第一支蒙古族正規武裝部隊——蒙古騎兵獨立旅——正式組建。
1946年3月30日至4月3日,在承德召開內蒙古自治運動統一會議(史稱“四?三”會議),這次會議統一了內蒙古自治運動,從而也就統一了內蒙古的武裝部隊。6月,根據“四?三”會議決議,內蒙古地區的各支武裝部隊統一整編為內蒙古人民自衛軍,下轄東部地區的內蒙古騎兵第一師、第二師、第四師和卓索圖盟縱隊,西部地區的內蒙古騎兵獨立旅、騎兵第四支隊、騎兵第五支隊、騎兵第六支隊等部隊。
1948年1月1日,內蒙古人民自衛軍改稱為內蒙古人民解放軍,下轄騎兵第一師、騎兵第二師、騎兵第四師、騎兵第十一師、騎兵第十六師、卓索圖盟縱隊、軍區警衛團等部隊。
1949年5月,內蒙古人民解放軍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同時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內蒙古軍區。內蒙古軍區所轄部隊編為騎兵第一師、騎兵第二師、騎兵第三師(原第十師)、騎兵第四師(原第十一師)、騎兵第五師(原第十六師)和炮兵團、警衛團,共17個團;加上軍區軍政干校、司政后機關,總人數為18019名,軍馬13696匹。
1950年11月,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撤銷了騎兵第一師、第二師、第三師建制,成立各盟軍分區。錫林郭勒盟軍分區,下轄第一獨立騎兵團;察哈爾盟軍分區,下轄第二獨立騎兵團;昭烏達盟軍分區,下轄第四獨立騎兵團;哲里木盟軍分區,下轄第六獨立騎兵團;興安盟軍分區,下轄第七獨立騎兵團;呼納盟(即呼倫貝爾納文慕仁盟。1949年,由呼倫貝爾盟與納文慕仁盟合并設置)軍分區,下轄第八獨立騎兵團。各盟所轄之旗縣市均成立人民武裝委員會和武裝部,歸屬各盟委和盟軍分區雙重領導。內蒙古騎兵第四師進駐烏蘭察布盟,內蒙古騎兵第五師進駐伊克昭盟。
1952年6月3日,撤銷了內蒙古騎兵第四師和第五師番號。同時,從六個盟軍分區所轄獨立騎兵團中各抽調一部分兵力,與騎兵第四師、第五師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騎兵第五師,歸華北軍區建制。至此,內蒙古騎兵部隊完成了所承擔的歷史使命,譜寫了光輝的戰斗歷程。
![]()
英勇殺敵
二、內蒙古騎兵第一師沿革
1945年8月8日,蘇聯發表對日作戰宣言,宣布從9日起與日本進入戰爭狀態。8月9日,蘇聯軍隊從東、西、北三面進入中國東北,對日本關東軍作戰。8月11日,以飽受日本侵略者奴役的、以蒙古族為主的青年軍官及軍校學生毅然起義,殺死日本教官,為后來建設革命軍隊提供了條件。
抗日戰爭勝利后,哈豐阿和特木爾巴根等人組織了東蒙古人民民族解放委員會,成立了興安總省。10月2日,在興安總省的領導下和蘇軍的支持下,在王爺廟(今烏蘭浩特市)成立了民警大隊。都固爾扎布任大隊長,下設4個中隊。
12月1日,民警大隊擴編為民警總隊,都固爾扎布任總隊長,下設3個大隊。
1946年1月16日,在王爺廟成立了東蒙古人民自治政府,組織了東蒙古人民自治軍。1月末,東蒙古人民自治政府決定將民警總隊擴編為東蒙古人民自治軍騎兵第一師。莫德勒圖任師長、都固爾扎布任參謀長。下設4個團,原民警總隊第一大隊、第二大隊、第三大隊分別擴編為第一團、第二團、第三團,西科中旗民警大隊擴編為第四團。
“四?三”會議之后(即1946年4月3日召開的內蒙古自治運動統一會議),胡秉權任騎兵第一師政委,都固爾扎布任副師長兼政治部主任。
1946年5月25日,成立了內蒙古人民自治運動聯合會東蒙古總分會,成立了興安軍區,東蒙古人民自治軍改編為內蒙古人民自衛軍。騎兵第一師改稱為內蒙古人民自衛軍騎兵第一師。
1946年8月10日,中共興安省委、興安軍區調整了騎兵第一師的師、團領導,王海山任師長、雙寶任副師長,胡秉權任政委、都固爾扎布任副政委(后任政委),額博爾圖任參謀長,旺丹任政治部主任。
1947年6月底,騎兵第一師與遼北第一分區聯合成立蒙漢聯軍司令部。
1948年3月,部隊進行整編。整編后王海山任師長、張光迪任副師長,胡昭衡任政委,旺丹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額博爾圖任參謀長。
1949年5月,內蒙古人民自衛軍騎兵第一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內蒙古軍區騎兵第一師,編為第一團、第二團、第三團、第十六團4個團。王海山任師長,張光迪任副師長,都固爾扎布任政委,李天宇任參謀長,墨志清任政治部主任,鮑音扎布任政治部副主任。
1950年11月,騎兵第一師師部改編為錫林郭勒軍分區和察哈爾軍分區,第一師第一團改編為第一獨立騎兵團,歸屬錫林郭勒軍分區;第一師第二團和第三團合編為第二騎兵獨立團,歸屬察哈爾軍分區。都固爾扎布任錫林郭勒軍分區司令員兼政委,富金山任參謀長,高萬寶扎布任政治部主任。王海山任察哈爾軍分區司令員,韓惠如任政委,田積忠任副司令員,陳時雨任參謀長,孫殿忠任政治部主任。
![]()
英勇殺敵
三、內蒙古騎兵第二師沿革
1946年1月,東蒙古自治政府內防廳廳長、東蒙古自治軍司令員阿斯根去到哲里木盟地區建政、建軍、建團(東蒙古青年團)。
在哲里木盟地區組建了東蒙古自治軍騎兵第二師。烏力圖(哲里木盟盟長)兼任師長,趙石兼任政委(1946年6月起),白音布魯格(王海峰)任參謀長,李洪范任政治部主任,丹森寧布(包玉卿)任參謀處長。下轄5個騎兵團。騎兵第十一團,由收編科左中旗地方武裝組建,全團400余人,編為4個連,駐防科左中旗;騎兵第十二團,以科左后旗獨立中隊為骨干組建,全團600余人,編為4個連,駐防科左后旗;騎兵第十三團,由收編科左前旗地方武裝組建,全團200余人,駐防科左前旗;騎兵第十四團,由收編庫倫旗地方武裝組建,全團200余人,駐防庫倫旗;騎兵第十五團,由收編奈曼旗地方武裝組建,編為3個連,駐防奈曼旗。
阿斯根與中共西滿分局取得聯系,議定東蒙古自治軍接受西滿軍區的領導和指揮。
![]()
英勇殺敵
1946年6月,我黨成立了哲里木盟蒙漢聯合政府,并成立了蒙漢聯合司令部,由烏力圖任司令員,高體乾任副司令員,呂明仁任政委,趙石任副政委,曾敬煩任第二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洪范任政治部副主任,呂明仁任軍政委員會主任。蒙漢聯合司令部成立后,整頓了騎兵第二師所屬各部隊,調整和加強了干部隊伍。那欽雙合爾任騎兵第二師師長,趙石任政委,白音布魯格任副師長兼騎兵第六支隊支隊長,丹森寧布任參謀長,王景議任政治部主任。
1946年12月,興安省軍區和遼吉軍區共同決定成立蒙漢聯軍,聯軍由騎兵第二師、騎兵第六支隊和第五軍分區所屬步兵第二十六團組成;同時,將騎兵第一師第二團、通遼縣武工隊、開魯縣武工隊也劃歸蒙漢聯軍司令部指揮。蒙漢聯軍由阿斯根任司令員,高體乾任副司令員,趙石任政委。騎兵第二師由白音布魯格任師長,騎兵第六支隊由阿木林布任支隊長。
1947年6月份,騎兵第二師各團都統一成立了團部和司、政、后機關,每團下屬4個連和直屬分隊,每團人數500余人。
1947年秋季,遼吉軍區決定將騎兵第二師改編為哲里木盟軍分區,由那欽雙合爾任司令員,趙石任政委,胡秉權任第二政委,白音布魯格任副司令員,譚剛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丹森寧布任副參謀長。
1948年春季,東北野戰軍司令部指示內蒙古軍區和遼吉軍區恢復騎兵第二師建制,并編入東北野戰軍序列,番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內蒙古騎兵第二師,下轄第二十一團、第二十二團、第二十三團和第二十四團共4個騎兵團,每團下轄4個騎兵連;同時編有師直屬分隊、炮兵營、警衛連和通信連。全師共計2500余人。
1949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內蒙古騎兵第二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內蒙古軍區騎兵第二師。
1950年11月,騎兵第二師師部改編為昭烏達盟軍分區和哲里木盟軍分區,第二師第四團和第五團的一半改編為第四獨立騎兵團,歸屬昭烏達盟軍分區;第二師第六團和第五團的一半改編為第六騎兵獨立團,歸屬哲里木盟軍分區。白音布魯格任昭烏達盟軍分區司令員,石汝麟任政委,巴圖任副政委,李景富任參謀長。慕汝瑞任哲里木盟軍分區司令員,齊永存任政委,那仁任參謀長,鮑蔭扎布任政治部主任。
(第一部分完,敬請您閱讀第二部分)
![]()
英勇殺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