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團結報)
轉自:團結報
![]()
主講人:
曹華軍
民盟盟員
湖北省武漢市黃鶴樓公園文化演藝中心藝術指導
今年4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將74項文獻遺產新列入《世界記憶名錄》,其中包括中國申報的《隨州曾侯乙編鐘》《少林寺碑碣(566—1990)》以及中國與斯里蘭卡聯合申報的鄭和遺存《布施錫蘭山佛寺碑(1409年2月15日)》。
《世界記憶名錄》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92年發起的,旨在實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法中規定的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任務,促進文化遺產利用,提高人們對文獻遺產重要性的認識。
距今約2400年的湖北隨州曾侯乙編鐘,是迄今為止考古發現數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音域最廣、保存最好、做工最精細的青銅樂器。1978年,曾侯乙編鐘于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墓主是曾國一位名“乙”的國君。這套編鐘共65件,分3層8組懸掛在曲尺形漆木鐘架上。曾侯乙編鐘有3755字銘文,分布在鐘體、鐘架、掛件上。這些銘文是我國目前唯一完整的先秦宮廷樂律文獻,填補了古代音樂理論專著的空白。
曾侯乙編鐘音色優美、層次豐富、音域寬廣,可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律齊備,僅次于現代的鋼琴,卻比鋼琴的出現早2100多年。曾侯乙編鐘的出土,打破了我國古代只有“五聲音階”之說,讓長期以來認為中國“七聲音階”系從希臘傳入的論斷不攻自破,從而改寫了世界音樂史。
曾侯乙編鐘還有獨特的“一鐘雙音”的聲音特征。敲擊單個編鐘的不同部位,可以發出兩個音高完全不同的樂音,且兩個音之間相差3度。具體來講,由于鐘體為合瓦形結構,這種形狀使鐘體在振動時存在兩種不同的振動模式。當敲擊鐘體的正鼓部時,鐘體以一種模式振動,產生一個音高;當敲擊側鼓部時,鐘體以另一種模式振動,產生另一個不同的音高。古時工匠能通過耳測聽音,不斷打磨鐘坯內壁,調整厚薄,改變音高,追求音色,從而形成完美的體系,這說明先秦時期已經具備高超的音樂水準和豐富的音樂內容。
編鐘敲出來的每個聲音,都被記錄為銘文,無論誰去敲擊,發出來的聲音都是唯一的。這些銘文就像一本固定的樂器說明書,不僅標注了各鐘的發音律調、階名,記載了曾國的樂律體系,還清楚地表明了這些階名與周、楚、晉、齊、申等各國律調的對應關系,體現了南北文化的交融,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例證。
曾侯乙編鐘不僅是華夏文明的瑰寶,更是人類文明的共同財富,拉近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在演奏中國傳統音樂時,曾侯乙編鐘能很好地營造出古典、典雅的氛圍;在演奏西方音樂時,又能給聽眾帶來新穎的聽覺體驗。目前,專家們成功演奏了《東方紅》《瀏陽河》《國際歌》《歡樂頌》等許多中外名曲。出土40多年間,曾侯乙編鐘復制件以展覽、展演和藝術交流等形式,頻頻現身國際舞臺,曾侯乙編鐘仿制品被作為國禮贈予多位國家元首和國際友人。
曾侯乙編鐘及其上所刻銘文,以聲音和文字相互印證的方式保存了2400多年前人類的音樂記憶。跨越千年,曾侯乙編鐘在世界范圍內不斷奏響,促進文明交流互鑒,譜寫著人類新的記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