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今年適逢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誕辰340周年,巧合的是,另外兩位巴洛克音樂巨匠——亨德爾和多梅尼科·斯卡拉蒂也與巴赫出生于同一年。第七屆上海早期音樂節將于11月9日啟幕,6場演出聚焦三位藝術家的不朽器樂杰作,展現巴洛克時代的音樂發展與藝術成就。
上世紀中葉起,從中世紀到西方音樂“古典時期”之前的“早期音樂”由于學者與演奏家們的重視而走入了現代觀眾的視野。漸漸地,這陣復古風吹進中國,培養出一批本土早期音樂演奏家與忠實聽眾。由上海交響樂團創辦的上海早期音樂節自2014年起,致力于將國際一流的早期音樂作品與演奏家引介給上海聽眾,通過富于開創性的策劃,呈現世界樂壇復古潮流的前沿風貌。
“巴赫”在德語中意為“小溪”,作家肖復興2013年發表過一篇題為《小溪巴赫》的散文,其中“小小溪水,涓涓細流卻永不停止”的形容足以表達巴赫作品的美學價值與歷史意義,也同樣適用于概括早期音樂。
正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攻讀音樂理論專業博士的陳蕓萱非常愛聽早期音樂。“古樂讓人能在聽覺中感到一個來自遠處的、慢下來的人類世界。它是輕、透、自然的,從聲音組織上看更簡單——沒有過多的堆疊,結構清晰,可聽性強。”
在陳蕓萱看來,早期音樂之所以吸引人,并不是讓聽眾回到過去,而是“讓過去成為我們想象另一種生活節奏、另一種人與世界的關系方式的媒介,打開一個可以暫時安放自我的空間。”
![]()
![]()
音樂會海報
第七屆上海早期音樂節以巴赫的6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開篇,這是德國音樂史上最早的大提琴獨奏作品,通過多指按弦和各種旋律線的發展,融入了巴洛克音樂中數字低音的構思,在大提琴這種單聲部樂器上構造出和聲織體與對位織體的效果。
獨奏家尤利安·施特克爾曾獲慕尼黑ARD國際音樂比賽大獎,上演長達三小時的全套“大無”馬拉松。作為呼應,音樂節收官演出為巴赫全部6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作品的炫技程度甚至超越了他絕大多數鍵盤樂器作品。雖然小提琴演奏在近三百年來進展飛快,巴赫的無伴奏小提琴音樂對當代演奏家來說仍是技術的試金石。擔綱獨奏的佐藤俊介曾兼任荷蘭巴赫協會的首席小提琴手和音樂總監。
![]()
![]()
音樂會海報
此外,音樂節期間的“巴赫專場”還有指揮家、羽管鍵琴演奏家阿波·海基寧帶領的赫爾辛基巴洛克樂團,與躋身當今巴洛克樂壇最具影響力小提琴家之列的萊拉·沙耶格共同呈現的《第五勃蘭登堡協奏曲》等知名經典。兩位藝術家也將攜手演繹“1685屆”三人組——巴赫、亨德爾及多梅尼科·斯卡拉蒂的多部代表性作品,為三位早期音樂巨擘慶祝340歲生日。
今年上海早期音樂節的節目單上,還出現了一樣引人矚目的“小眾樂器”——豎笛。它在文藝復興及巴洛克時期盛行于歐洲,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如較小的音量),豎笛在古典與浪漫時期逐漸落寞。隨著20世紀“歷史知情演奏”的興起,這件樂器才得以在專業音樂家中重獲一席之地。音樂會邀請的演奏家莫里斯·施特格被譽為“豎笛界的帕格尼尼”“豎笛魔術師”,同時也是一位優秀的指揮家。
![]()
音樂會海報
![]()
“杰蘇阿爾多六人團”寄來的明信片
在演藝市場繁榮的上海,早期音樂演出并不算稀有,這片文化養分充沛的土壤,已經培養出了一大批早期音樂的固定觀眾。有觀眾說:“我是來了上海之后,聽了許多羽管鍵琴現場入了‘古樂’的坑。”快節奏的國際化都市里,仍有一群人有耐心屏住呼吸,聆聽一段穿越數百年而來的聲音。
今年上半年,上海交響樂團的工作人員收到一張明信片,來自去年到訪上海早期音樂節的英國聲樂組合“杰蘇阿爾多六人團”。信中寫道:“感謝邀請我們獻演上海早期音樂節,很高興去上海并受到了你們的溫暖招待。為你們而唱的歌曲對我們有著特別的意義,能與如此好的觀眾們分享這一切,無比值得紀念。期待下次再見,保持聯絡!”
原標題:《第七屆上海早期音樂節來了!聆聽巴赫與他的時代》
欄目主編:張熠 圖片來源:上海交響樂團提供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吳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