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聲明:內容取材于網絡
博弈場上的微妙三角
韓國總統李在明最近的日子可謂冰火兩重天。
一邊是釜山APEC會議上與中方領導人親切握手,重申中韓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另一邊,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剛與他稱兄道弟,轉頭就踩上臺灣問題的紅線,讓李在明精心搭建的外交舞臺險些崩塌。
這場鬧劇背后,藏著東亞三國糾纏多年的利益棋局。
![]()
李在明的務實路線早有端倪。
他上臺后迅速糾正前任尹錫悅“親美親日遠中”的偏激政策,推動中韓關系止跌回升。
兩國央行續簽4000億元人民幣本幣互換協議,商務部長會談時中方主動提議重啟中日韓自貿協定談判。
這些動作被外界視為“經濟破冰”信號,但韓國國內極右翼勢力仍虎視眈眈。
去年國會選舉中,保守派政黨雖失勢卻仍占108個席位,反華團體在明洞街頭騷擾中國游客、撕毀使館標語的場景時有發生。
李在明既要頂著美國要求選邊站的壓力,又要提防國內親美勢力的暗箭,走鋼絲的難度堪比雜技演員。
而日本高市早苗的“變臉術”更讓人瞠目。
![]()
她在APEC期間剛與中方會晤,隨即在社交媒體高調發布與臺灣地區人員的合影,公然使用“總統府資政”稱謂。
這種算計精準的挑釁,讓人想起2012年極右翼政客石原慎太郎搞“購買釣魚島”鬧劇的套路。
總是在中日韓合作臨門一腳時出手攪局。
不過這次中方反應截然不同,外交部罕見連用三個“嚴重”兩個“強烈”定性,直接把高市早苗的“雙面人”面具撕下。
![]()
東亞共同體夢碎與重生之謎
若把時間拉長看,這場風波不過是中日韓自貿區坎坷歷程的縮影。
被稱為“東亞怪物房”的三國,經濟實力足以撼動世界:GDP總和25萬億美元比肩美國,全球貿易占比20%,亞洲經濟增量70%來自這三巨頭。
早在2002年,老一輩政治家就提出自貿區構想,誰知總在關鍵時刻被地緣政治攪局。
如今格局更顯詭異。
![]()
美國對日韓同時揮舞關稅大棒,逼韓國簽下千億美元能源訂單,要求日本追加4500億美元投資。這種“美國賬單下的抱團取暖”,讓日韓合作充滿功利色彩。
李在明原想借中日韓三角平衡對抗美國壓力,卻被高市早苗的投機操作反將一軍,繼續親近日本等于為反華言行背書,疏遠日本又失去制衡美國的籌碼。
值得玩味的是,中國經濟展現的戰略定力正成為破局關鍵。
![]()
連續21年作為韓國最大貿易伙伴的地位,讓李在明清醒認識到“經濟命脈在中國手里”。
而中國對核心利益的清晰劃界,比如這次對高市早苗的雷霆警告,反而讓東亞各國看清:依附美國遏華終將損人害己。
![]()
或許正如觀察家所言,真正能抵抗風暴的從來不是外部聯盟,而是自身足夠的壓艙石。
那個曾被寄予厚望的東亞共同體夢想,或許要等到某些政客學會尊重游戲規則時,才能真正照進現實。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