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由微博與新浪新聞聯合主辦的“新浪新聞·2025探索大會”在北京鳳凰中心落幕。本次大會以“新智創想 逐浪躍遷”為主題,匯聚行業領袖、跨界嘉賓、學術專家、數字技術探索者與從業者等探索力量,深度探討AI技術的前沿應用、產業融合及社會影響等議題,為AI驅動未來躍遷提供新的路徑參考。大會同期還公布了2025新浪新聞“探索之心30”評選活動最終獲獎名單。
追尋探索之源,激揚前行力量
“AI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融入社會機理,重塑千行萬業,成為推動行業進步、激發產業創新、提升人類生活品質的重要力量。”微博CEO王高飛在致辭中表示,“真正的技術創新必須貼近人的需求,服務于真實場景,并始終堅守社會責任和技術倫理的底線。新浪和微博將繼續扮演好連接者角色,通過探索大會這樣的平臺匯聚各方智慧、碰撞思想火花,共同為AI驅動的未來躍遷尋找落地路徑。”
探索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從科技創新到文化發展,人類不斷突破認知邊界,追求更優解。在大會跨界對話環節,微博COO、新浪移動CEO王巍與大道文化創始人、演員、編劇、導演陳佩斯,中國內地演員、導演陳大愚圍繞主題“我們為什么要不停探索?”展開了交流探討。
![]()
在探索藝術的過程中,人工智能是無法回避的“碰撞”對象。陳佩斯表示,“有一天喜劇演員也會被機器人搶飯碗,但是剩下的那個尖兒是替代不了的。舞臺上的每幀每秒都蘊藏著千變萬化,這個反應能力機器人可能一時半會兒學不會。”
探索的意義是什么?陳大愚認為,探索本身就是意義,“因為探索就需要勇氣,勇氣是人類最偉大的素質之一。”
“AI更像是一面鏡子,最終映照出的,還是使用AI的人的素養、思想和情感。”王巍在現場表示,“工具的進步,永遠在挑戰和考驗使用者本身的深度。”
聚焦產業融合,驅動質效躍遷
AI技術是提升生產效率、優化資源配置的“利器”,如何深化AI技術與產業的融合創新,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議題。在大會現場,哈爾濱工業大學計算學部長聘教授、社會計算與交互機器人研究中心主任秦兵,愛奇藝創始人、CEO龔宇,火山引擎副總裁張鑫以“人工智能與產業經濟協同創新”為核心議題,共同探索AI如何從技術突破走向產業融合,助力產業實現“質的躍遷”。
秦兵直指AI技術的“人本邏輯”,她認為情感智能是人工智能的關鍵技術之一,也是邁向通用人工智能過程中實現“以人為本”的必由之路。
![]()
龔宇則聚焦影視行業,指出人工智能時代該行業存在“112”定律:“隨著技術或商業模式的創新,視頻作品單位時長成本每降低一個數量級,創作者就會增加一個數量級,推動產生的作品數量至少增加兩個數量級,幾年內產業格局一定會發生顛覆式的變化。”
![]()
張鑫從人機交互與開發層面指出了AI帶來的變革,他表示,人機交互的方式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從圖形界面變成自然語言交互,甚至開發方式也發生最根本的變化,自然語言成為AI時代新的源代碼。
![]()
為見證并致敬人工智能領域先鋒探索力量,2025年,微博與新浪新聞共同發起“探索之心30”年度評選,以媒體視角錨定技術變革坐標,為破局者搭建榮耀舞臺。在現場,“探索之心30”正式公布“最具探索精神企業”和“最具探索精神產品”最終獲獎結果,百度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火山引擎科技有限公司等10家企業,以及具身天工2.0、鴻蒙折疊電腦、可靈AI等20款產品榮登榜單。
在以榮譽致敬探索力量的同時,大會還為前沿技術提供了可感可觸的展示舞臺。在大會同期打造的“2052未來生活Space”活動現場,來自海淀區不同企業的四款AI機器人化身“未來伙伴”,與陳佩斯、陳大愚玩起了猜拳游戲,并展示了遞送盲盒、彈奏鋼琴等能力,打造了沉浸式未來生活體驗場景,呈現了這些機器人產品在視覺識別、精密控制等方面的杰出性能。海淀區一直以來都是國內的AI創新熱土,這得益于其“最強大腦”集聚的智力優勢,以及人才、數據、政策協同的生態體系。海淀還主動開放城市空間作為技術試驗場,為AI落地提供了優渥土壤,“海淀智造”正持續推動技術走向生活。
推動普惠共享,謀劃向善未來
現如今,AI大模型與數字技術正釋放巨大紅利,但核心技術與優質資源仍集中于少數科技公司和資本集團,大部分中小微企業和普通公眾難享深度價值。在大會探索對話環節,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副主任高旭東,南京大學通信系主任、教授、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智能傳媒專委會副主任曹汛,松延動力創始人、董事長姜哲源,歡創科技創始人、CEO周琨,新智元創始人、CEO楊靜圍繞“我們如何掌握科技創新的時代紅利”議題展開對談,共同探索把握時代紅利、贏取未來主動權的智慧路徑。
![]()
高旭東從技術突破的基礎條件出發,指出“預測技術未來很難,但是只要大方向正確,有人才、有產業鏈安全、有巨大市場支持,所有重要技術領域我們都能做好。”
曹汛強調了核心技術攻關的精神支撐,他認為在核心技術攻關中,自強不息的精神尤為珍貴,往往需要十年磨一劍的毅力,以及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正是科技自立自強精神最生動的寫照。”
姜哲源表達了對國內AI產業的樂觀態度,“全世界最新潮、最先進的機器人產品已被中國企業霸榜。中國和美國在AI領域已不分伯仲,但硬件中國更有優勢。”
周琨結合企業實踐,指出產學研最大難題是認知。“行勝于言,要帶工程師做架構、代碼,進工廠打螺絲,制造是研發一部分,做技術要到生產一線。”
楊靜則進一步厘清紅利轉化的關鍵環節,表示“科技紅利并不是抽象的,也藏在正在質變的技術和產業里面,洞悉紅利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戰在于要把技術落地,跑通商業模式,把紅利從潛在變為現實。”
隨著AI大模型深入千行百業,帶來效率和便利的同時,也面臨倫理邊界如何劃定、就業結構如何適配、數據安全如何保障等深層挑戰。在大會現場,湖南大學二級教授、長江學者、國家超算長沙中心副主任彭紹亮,微軟(中國)公司首席技術官韋青,小米集團手機部副總裁兼可穿戴事業部總經理張雷,智譜高級副總裁吳瑋杰針對“AI大模型的前沿應用與社會影響”議題,分享了自身以及所在企業的前瞻思考與創新實踐。
“未來十年,將是‘AI+’的黃金時代。”彭紹亮表示,“我們的核心目標,是縮短被動勞動,提升主動創造;讓科技向善,讓人工智能服務于人。”
![]()
韋青則回歸“人與AI的關系”這一本質問題,強調“天天講機器超越沒有任何意義,知道人如何駕馭機器才是最至關重要的。要‘知機’,也要‘自知’,勝機首先要勝自己”。
![]()
張雷表示,大模型技術的突破帶來非常多的便利,穿戴設備讓AI技術離人類更近,將AI帶入日常生活,讓人更了解自己、能力變得更強。
![]()
吳瑋杰則從AI對生活與工作的實際改變切入,指出“從經驗判斷到科學預測,從事后響應到提前預警,從被動處置到精準前置的處置,AI正在讓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更有溫度。”
![]()
在AI與數字技術加速重塑世界格局的今天,探索不僅是技術演進的引擎,更是文明躍遷的底層邏輯。新浪新聞·2025探索大會搭建起產學研跨界對話的橋梁,通過凝聚共識、激發創新、致敬先鋒,持續推動AI從“技術可能”走向“社會可行”,共繪智能時代的人本圖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