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關于“2元維C和上百元維C有區別嗎”的帖子在網絡上引發熱議。有人認為存在即合理,“貴有貴的道理”;也有人直指高價產品是“智商稅”。為了一探究竟,記者走訪了重慶多家藥房,并采訪了相關專家。
走訪藥店 價格、包裝差異大
11月4日,重慶晚報記者在實地走訪中發現,市面上的維生素C產品可謂種類繁多。在藥店的貨架上,既有包裝簡單、僅拇指大小、售價兩三元的白色小瓶裝維生素C;也有包裝精美、有日常紙杯大小、動輒標價上百元的產品,后者通常寫有“天然萃取”的字樣。
![]()
貴價VC
對于二者的區別,消費者大多表示困惑。然而即便是藥房工作人員,給出的解釋也不盡相同。
在南岸區一家桐君閣大藥房,店員向記者介紹,不同維C產品在原料上存在本質區別。她舉例稱,售價百元左右的某品牌維C,原料來源于針葉櫻桃提取的L-抗壞血酸,更天然有機;而售價僅9.9元的產品,是發酵合成的維C,主要成分也是L-抗壞血酸。不過,她強調這兩類都屬于“保健食品”范疇。
![]()
2元VC
而在渝北區冉家壩一家和平藥房,店員的解釋則側重于劑型與用量。她表示,3元多的維生素C是吞服片,維生素C含量高,不建議長期服用;而價格更貴的咀嚼片,維生素C含量較低,口感好,適合長期食用。
![]()
左邊為2元VC,右邊為貴價VC
口感差異 一個酸澀一個像糖
價格和成分的差異,直接體現在消費者的體驗上。
58歲的退休教師張阿姨是便宜維生素C的忠實用戶,“就水一口服下,含服的話酸得眼睛都張不開。”她說道。一位網友在評價此類維生素C時也提到,其口感酸澀刺激,若不就水快速吞服,強烈的酸味幾乎讓人難以忍受。
與之相反,“95后”文員陳女士的包里常備著媽媽買的百余元維生素C。“我都當糖果片吃,酸酸甜甜的,有時候分享給閨蜜一片,她也覺得味道好。”口感的巨大差異,成為區分兩類產品最直觀的感受。
專家解讀
核心成分無異
面對琳瑯滿目的產品,消費者究竟該如何選擇?巴南區中醫院臨床營養科劉穎主任表示,維生素C是人體不可或缺的營養成分,長期缺乏會引發壞血病。但無論是2元的維生素C還是上百元的維生素C,其核心成分——維生素C本身并沒有區別。她解釋道,從人體補充維生素C的角度看,天然維生素C和人工合成維生素C的化學結構完全一樣,作用也完全相同。兩者的根本區別在于來源和屬性:
2元維生素C屬于“國藥準字”的藥品,帶有“OTC”標識。其成分純粹,主要是維生素C和淀粉,生產標準嚴格,由國家統一定價,旨在預防和治療疾病。
百元維生素C屬于“保健食品”,帶有“藍帽子”標識。其成分除了維生素C,通常還添加了糖、香料、色素等各種輔料以改善口感,并由廠家自主定價。
因此,劉穎主任認為:“蔬菜水果是補充維生素C的最佳來源,如果確實無法通過飲食滿足需求,性價比更高的藥用維生素C是理想選擇,消費者可按實際需要購買。”
重慶晚報-廂遇首席記者 王薇 實習生 趙欣怡 攝影報道
編輯:蔣麗霞
校審:羅再芳
總值班:楊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