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多媒體聚焦重慶行政區劃調整。筆者二十多年在重慶讀書時所熟悉的江北區、渝北區退出了歷史舞臺,被撤銷了。這次行政區劃調整是很少見的做“減法”,具有歷史性風向標意義。
重慶官媒報道這次行政區劃調整獲得了黨中央、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說明這次調整規格很高,并不是重慶自己就能決定的。
百科給出的數據顯示,2024年末,渝北區常住人口達到228萬人,江北區常住人口也有94萬人。
兩個區人口相加就多達300多萬人。
這次將兩個300多萬人的直轄市下屬區直接撤掉,合并到重慶2010年6月成立的國家級開發開放新區兩江新區,這樣的行政區劃調整力度多年未見。
![]()
重慶華龍網報道稱,這樣的調整“有利于更好落實國家戰略”、“有利于形成新的增長極動力源”、“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推動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
除了上述好處外,筆者個人認為這樣做減法的行政區劃調整有利于精簡機構,減少財政支出,降低財政壓力。
多年來在各種行政區劃調整中,像重慶這樣直接撤掉兩個區,將三個區合并成一個區,這樣精簡式調整極為少見。
更多的是在擴張,做加法,增設各類機構和崗位。
行政機構設置如果只做加法,不做減法,意味著吃公家飯的崗位會越來越多,財政對人員供養的支出會越來越大。
從公開的信息顯示,重慶部分區縣財政收支不容樂觀。
部分區縣債務還本付息和“三保”支出面臨較大壓力。
部分區縣依賴上級轉移支付和政府性基金調入支撐工資運轉 。 ?
這次重慶直接將三區合并為一個區,就意味著三個區原來的三套班子變成了一套班子。
理論上就可以精簡不少機構,為財政減少大量的支出。
過去幾年,隨著人口結構和人員流動的變化,有關推動行政區劃的優化的聲音不斷。
比如,2021年澎湃新聞報道稱,全國政協常委、陜西省政協原副主席李冬玉就向當年兩會提交了有關“優化縣級行政區劃” 的提案。
李冬玉建議可以對人口規模低于10萬人的內地小縣先行合并試點。
她特別舉了一個案例:縣級行政區劃需設置黨委人大政府政協、紀檢公檢法司等機構和社會組織,配套建設辦公場所等基礎設施。
某縣2019年常住人口3.02萬,地方財政收入3661萬元,一般公共預算支出8.65億元,行政事業和社會組織120余個,財政供養人員6000余人,財政供養人員比為1:5。
而中國2800多個縣級行政區中,人口規模在10萬人以下的有200多個,其中5萬人以下的100多個,主要分布在西部。
雖然類似李冬玉這類聲音這幾年并不少,但“優化行政區劃”并沒有多大的動作。
因為做”加法“,增加機構崗位設置容易,做”減法“,減少機構崗位難。這么做會直接沖擊到一些機構和人員的切身利益。
這次重慶撤銷的江北區、渝北區這兩個行政區,屬于百萬級人口大區,行政級別屬于廳級,還不屬于10萬人口以下的縣級行政區。僅從這一點看,重慶這次“減法”式行政區劃調整就具有重大歷史意義。
甚至可以稱為21世紀中國行政區劃調整首吃”螃蟹“者。
如果重慶這次撤掉兩個區,三區合并成一個區這樣“減法”式的調整能夠被廣泛認同,很可能這樣的的行政區劃調整會進一步在其他地方鋪開。
這樣做對減輕財政支出壓力有著巨大的好處。(文玉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