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會嘉賓正在詢問文創產品的制作工藝 李榮坤 攝
七大類17項活動,萬余件文創精品展示,簽約金額160余億元……近日,由甘肅省人民政府主辦的第八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簡稱“敦煌文博會”)在甘肅敦煌舉辦,大會以“加強文化交流,促進文明互鑒”為主題,在成果展示、招商推介、國際傳播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新提升,有力促進了不同國家之間的人文交流與文明互鑒。
打造高規格人文交流平臺
本屆敦煌文博會邀請泰國擔任主賓國,有來自97個國家和地區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銀行、聯合國旅游組織等8個國際組織的1200多名嘉賓參會,是敦煌文博會創辦以來參會國家、國際組織最多的一次。敦煌文博會作為以“一帶一路”文化交流為主題的綜合性國際博覽會,在推動文化融合、思想融匯、感情融通、發展互鑒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世界銀行全球文化遺產和可持續旅游協調官艾哈邁德·艾威達已經連續7次參加敦煌文博會,每一次都收獲滿滿。他說:“敦煌文博會既聚焦莫高窟文物保護技術,又分享如何通過文創產品讓千年文化走進日常,更聯動沿線國家共商文化賦能減貧,為各國文旅從業者提供了學習交流的機會。”
“敦煌的故事是一部跨越千年的文化交流與文明演進史。”香港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何達基說,“敦煌的過去能為當下全球文明互鑒提供重要啟示。透過敦煌的文物與歷史,不僅能重新審視其在世界文明史中的地位,更能汲取古人應對資源挑戰、避免沖突的智慧。這些經驗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需要通過敦煌文博會這樣的國際平臺進一步傳播。”
提供文化遺產保護“中國方案”
敦煌文博會期間,與會敦煌學專家深入探討了國際文化遺產數智化保護的方法路徑,分享了文化遺產保護和敦煌學研究的最新成果。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圍繞“賡續莫高精神 潛心為國護寶”主題,介紹了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典范與敦煌學研究高地建設進展,多項成果為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學術研究提供了“中國方案”。
“敦煌研究院聚焦古代壁畫、石窟寺與土遺址的系統性保護,開展了一系列科研攻關和工程實踐,逐步夯實了文物保護基礎研究,大幅提升了文物保護修復關鍵技術,形成了成套標準、規范和技術體系。”蘇伯民說,“我們將研究成果推廣應用至國內16個省區市的150余處遺址,并輻射‘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樹立了‘中國特色·敦煌經驗’的文化遺產保護樣板。”
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執行主任林家豪被敦煌文博會濃厚的文化交流氛圍所感染。他說:“全世界的文博專家齊聚一堂交流探討,能清晰感受到文博事業的蓬勃生機。尤其是中國文博領域數字化革新的成功經驗,非常值得馬來西亞博物館借鑒學習。”
多元文化交流、交匯、交融
在非遺文創展區,塞爾維亞青年漢學家葉蓮娜逛得不亦樂乎。“這里的非遺文創產品太豐富了,根本看不過來。”葉蓮娜說。未來,她計劃推動塞爾維亞博物館與甘肅當地博物館開展合作,讓更多巴爾干地區的民眾了解甘肅、了解敦煌。
“這是用彩色面團純手工塑形制成,和普通粘土不同,可長期保存。”非遺文創展區的一角,在崆峒面塑展臺前擺放著九色鹿、駱駝、飛天等敦煌主題面塑,吸引眾多參觀者駐足。木子熙華(新加坡)公司董事長李蕾當場發出邀請,計劃2026年春節期間,將這門古老的面塑技藝帶往新加坡。
“我們來自不同國家,說著不同語言,但對美、對和平、對未來的向往是共通的。”在“一帶一路”國際書畫精品展上,孟加拉國藝術家蒙蒙爍表示,展覽的成功舉辦再次證明藝術是連接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通用語言,讓藝術家們在“各美其美”的基礎上,實現“美美與共”。
敦煌文博會期間,香港中樂團帶來的《敦煌絲綢之路音樂會》在敦煌大劇院上演,奏響弘揚絲路精神、增進民心相通的和美樂章。“我們想用一場充滿絲路風情的音樂會,讓觀眾感受到絲路音樂的豐富性和多元文化交融的活力,同時聽見民族音樂的國際化表達。”香港中樂團常任指揮周錫杰說。
艾哈邁德·艾威達翻出手機里的照片向記者展示鳴沙山下的萬人音樂會、文創店里的手工藝品……“敦煌文博會不是簡單地開會、逛展,而是讓不同文明在這里真正‘活’起來、‘融’起來。”他說。
2025年11月6日《中國文化報》
第3版刊發特別報道
《敦煌文博會:讓不同文明“活”起來、“融”起來》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